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目标的实现           ★★★ 【字体: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目标的实现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摘要: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奥林匹克文化的解读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惑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误区,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目标,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高校体育;人文目标;实现

1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从教学改革到课程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作为中国体育文化传承主体的高校体育教育,正在经受着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转型探索的“阵痛”。在这一推陈出新的转型过程中,许多学者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想转变等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如提出“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理念。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对体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澄清这些认识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解读,将为学校体育自身改革与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2  高校体育教育的两个误区
虽然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贯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体育战略上某些偏差的影响,体育教育仍然落后于其他学科、滞后于社会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生的健身实践相分离,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偏重于“使学生学会运动”的教育,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运动”,而忽视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的教育现状。
2.1  “重体轻智”的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各项素质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其核心是要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体育教学,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各项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却与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在教学观念上,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体轻智的体育观左右了大学体育教育,使得高校体育教育从观念到实践上出现一系列的误差。在教学理论上,金字塔结构理论仍然影响体育教学,在理论上缺乏对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游戏与现代竞技项目在概念上的正确认识,教学仍停滞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考核这一狭小的生物学范围内,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割裂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教学应试现象依旧突出;在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强身健体和竞技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短浅;在教学内容上,似乎脱离竞技教学就无教材可选、无东西可教,让学生无条件地、盲目地去适应教材成为普遍现象,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健身实践;在教学形式上,难以打破行政班级授课制的单一结构模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教学手段上,难以突破竞技技术教学手段,体育教学在竞技教学圈子里不能自拔;在考核评价上,只注重考试结果评价,只注重生理评价,忽视心理、素质、体育过程和能力的评价,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体质不同、运动起点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考试、达标、60 分万岁成为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缺乏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全面实施。
2.2  “淡泊文化”的奥运观
奥林匹克运动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鲜明地阐述了她的宗旨:“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她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这说明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通过体育竞技运动的开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发掘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发现体育运动蕴涵的真、善、美,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世界的建立。在我国,从历史上看,中国虽然在20 世纪40 年代以前参加过几届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也得到初步的传播。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20 世纪的前70 年实际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时间还不长,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没有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实际深入的开展。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是我们同时看到,虽然我国近20 年的竞技体育得到较快发展,相比之下,在学校体育中相应地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弘扬奥林匹克文化的观念还十分薄弱,不太重视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传播。曾有学者对北京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有关奥林匹克文化了解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一般性的体育文化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普遍缺乏对奥林匹克文化价值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3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目标的实现
现代社会大学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培养、社会的文明和理智都必须以来大学为基础。21 世纪大学体育教育,他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较好的文化素养。正如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副主席Margaret Talbot 所说的那样“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身体的文明和使人体得到全面协同的发展,它包括‘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两个方面”。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学生做好应付合作与竞争、取胜与失败的准备,二对学生的社会技巧、道德和审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三为未来在体育、身体活动和娱乐领域的职业生涯提供技能和知识。四平等地吸纳所有的青少年儿童,不管他们的性别、文化背景和能力如何;五提供全面的方式帮助所有青少年儿童学习终身体育所必需的体育技能和常识”。
而要使高校体育教育完成上述目标与任务,就必须对现行的高校体育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进行改革。在这其中,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介入,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在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融合了教育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将为中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通过体育和文化及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立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作序时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可见,教育既是奥林匹克的起点又是它的归宿,更是他的核心。奥林匹克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哲学。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一文化教育宗旨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实施高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1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自我超越目标的实现
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强调精神文化对这一运动的重要意义,坚持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奥林匹克思想强调拼搏与进取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在奥林匹克赛场,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高峰,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健儿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在体育赛场实现着自我极限的超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人们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实现与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高峰,甚至是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发掘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中的自我超越精神,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教育和激励,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进而去探索新的领域,改造与建设社会,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2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和平、团结精神的培养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更加和平的世界。”“在全世界推广奥林匹克原则,从而建立国际友谊。”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国界的国际性体育运动,各国选手在赛场上是对手,在场下是朋友。“友谊、和平、团结”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也是奥林匹克理想追求的目标。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运动员在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林匹克五环旗下通过竞争传播友谊,增进团结,促进世界和平。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口号“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基于人类交往的和平意义。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在运动技能的传授中,向学生展示体育运动中的蕴涵的纪律、信义、友爱的丰富内涵以及冲突中的和谐、不平衡中的平衡的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和平、友爱的精神与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为其他社会活动的竞争树立了一个美好的典范。
3.3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以其“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以及“和平、友谊、团结”的信条激励人们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而且以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要求青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奥林匹克的教育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希腊有句名言“, 健康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因为身体健康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具有健康体魄的个体是国家、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而奥林匹克主义就体现了对这种健康人格理念的理想与追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健身层次,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通过训练、比赛使人获得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品尝了失败的痛楚与成功的喜悦后,会使人懂得团队的力量以及别人的支持,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情操,而体育竞技规则的制定和比赛裁判的执法,又促使人们养成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所有这些共同塑造了人们爱国守法的健康人格。
4  结语
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运动知识的传播,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解读,充分发掘体育运动中的人文因素,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惑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误区,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丰富文化内涵,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目标,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卢元镇. 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 ]  乌晓东.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影响[J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 , (2) .
[3 ]  冯霞,尹博. 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 ] . 体育学刊,2004 , (3) .
[4 ]  徐忠. 奥林匹克运动与高校体育[J ]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 , (3) .
[5 ]  孔繁敏,李岩. 大学中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