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书”“表”文体源流辨析           ★★★ 【字体:
“书”“表”文体源流辨析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摘要: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当始于汉代。“书”是古代书信的总名,因书写的材料和规制的不同称谓种种,书牍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中的重要文体。历代作家文士都很重视书信的写作。书信与一般文章比较起来,更加具有私人色彩。从找国传统的杂文学观念来度量,书信兼有叙事、议论、抒情、体物等特点,既是实用文牍,却常有审美鉴赏功能,可谓之为“应用文学”。
 
关键词:书牍文;公牍文;应用文学
 
先秦两汉时期,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公文、与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代写论文均称为“书”。因此,古代以“书”名篇的文字,实包括两种文体。为了加以区别,一般把前者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亦称“奏议”)类;后者则单称“书”,或称为“书牍”、“书札”、“书简”、“函”等,属于应用文的“书牍”类。
一、从历史文献上看,战国时代始称奏议文字为
“书”。《战国策》中保存有《苏代遗燕昭王书》、《乐毅报燕惠王书》,《史记》中保存有李斯《谏逐客书》。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名文,是为谏劝秦王取消昔误的逐客令而发。作者在这篇上书中,论说了人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征之以史实,陈之以利害,全文议论风发,很有说服力,为后世奏议文树立了榜样。秦统一天下后,把臣子的上书改称为“奏”。“奏”取《尚书》中“敷奏以言”的意思,于是后世沿袭使用,作为臣子向帝王上书进言的通名。所以王充说:“上书谓之奏。”(《论衡·对作》)刘勰也说:“陈政事,献典仪(指定朝仪,兴礼乐等),上急变(上陈急紧变故),劾愆谬(弹劾、检举罪赶),总为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文雕龙·奏启》)因此,后世臣子向皇帝陈言上书,虽然有种种别名,但总的说来都可以称为“奏书”,或者在其他异称别名上冠以“奏”字,以表示是属于上呈给朝廷的公文,如奏章、奏议、奏疏,奏启、奏本等等。虽名称纷繁,但总的性质并无大的差别。我国的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始于汉代。
“书”是古代书信的总名,因书写的材料和规制的不同称谓种种。书牍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中的重要文体。历代作家都很重视书信的写作。书信与一般文章比较起来,有不同之处,首先它较之一般文章,更加带有个人的以至私人色彩。一般说来,在书信中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往来信件以外,它总是有所为而作。为了某一需要而写,而且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书信中,比较多地看到生活真实和思想感情的真实。
在我国书牍文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从当时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资料看,这时书牍文的数量明显增多。在许多作家的文集中,都有书信体作品,有些文人学士就专以善写书信而闻名。至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以散体文代替了骈体文,并提倡“载道”文学,则要求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要有实际的社会效用,要“惟陈言之务去”。古文运动实际上是在复古的口号下,对当时的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一次全面改革运动,它推动了各体文章的发展,从而使作为文章一体的书牍文别开生面,走上了广阔的道路。他们在书牍文中或论议时政,或讨论学术,或批评诗文,或传授专业,或抒写遭际,或劝谕亲朋,一般都能做到发自肺腑,言之有物,吐露衷情。宋代古文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唐、宋两代出现了不少有政治、学术价值,又十分亲切感人的书牍作品。
书牍文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它在内容上几乎不受什么限制,作者可以称心而言,意到笔随。而我国古人也正充分利用了这一文体的长处,挥洒成篇,或抒怀抱,或发议论,写出了许多思想、艺术俱佳的名篇。
二、中国古代文体中,有~种名为“表”的文章。
“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上书,有各种名称,代写毕业论文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劫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以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和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有些表文在表达上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和书牍文一样,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是散体表文的代表作品。《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晋武帝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应召,陈说他辞命不就并不是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两者的内容虽不同,但都意在表白心迹和恳切陈情,可见“陈情”是表文的显著特点。如李密的《陈情表》中一段写道: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