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问题及思考           ★★★ 【字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由三大要素构成: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迅速展开。就实践层面而言,学生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部分参与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组织形式、课题开发、指导与评价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2001年,上海高考第一次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表示,必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尽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零开发

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时甚至出现整个地级市都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

(二)假开发

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义,做着其它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

(三)片面开发

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以局部代替整体。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在全国开设有多年的基础,很多地方干脆就以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如,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的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平等对待及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交友”、“婚姻与家庭”、“生活经营”等更具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内容很少涉及;课题选择过于社会化、成人化,关注学生心灵和自我空间的内容较少。再如,只实施某一方面主题的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科上主要是以生物、地理学科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以当地的旅行景点、风景名胜为主,变成了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和学校年年、次次都是这些主题开发,而没有风景名胜可寻的地方就觉得当地无课程资源、无主题可开发。有文章披露,一所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我做小导游”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小导游举止得体、解说精练。但到台下为听课教师作导游时却表示,只会一个景点或者一段的解说。

(四)开发不力

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熟悉许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科研的方法,但就目前的师范教育的体制来看,中学教师是按照分科的专才模式培养的,小学教师则按照综合的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容易成人化、学科化,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较宽泛,但又比较肤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热闹有余,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课程体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教师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造成课程的开发不力。

(五)等同开发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同于教材编写开发。有研究者统计,全国目前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学习材料”等不下几十种。

不可否认,“资源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开设初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不少教师就与学生围绕教材在课堂上综合实践活动,或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

总的说来,这些林林总总的“资源包”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以案例或活动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案例或活动开发一般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线索展开,形成学生体验自然、亲历社会、活动交往三大活动系列,分别代表人作为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他人(包括自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也有部分教材只是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第二,虽然各种教材中所选择的大多数案例是在实际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搜集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但活动也存在仅仅从事“是什么”的“纯事实”研究,以追求“应该怎样”为目标,以“找寻已有答案”为模式的现象,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间接经验,都将是远离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违背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第三,开发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领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作用没有突现出来。表现在教材建设上偏重在研究性学习领域,对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涉及的很少;在教材的目标上注重学生理科知识的发现与理科思维的养成,忽视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四,在呈现形式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材料显得过于整齐划一。内容的编排也比较单调,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的倾向,对于学校、教材来说,操作性欠佳。案例的选编没有体现活动的层次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缺乏一个整体设计、规划,过程与方法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几点思考

(一)怎样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就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来看,对主题的选择与开发、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后,各省可结合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一个较中观、较具体的范围内,确定省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线索、问题选择标准。省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地市教育部门要对综合进行恰当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特点,对本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培训课程指导教师,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学校层面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制度及行为规范,确定课程的指导教师。

任何教育改革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还离不开社会、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在过去,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系统。“5+2=0”(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周末2天的社会活动,其效果为0)一度流行,充分说明学校教育缺乏与社区之间的基本沟通。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学校)更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向社会、家长推介新课程。可参照香港教育署的做法,制作散发诸如“家校连心,齐促课改”、“专题研习实践”的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对专题研习(类似于大陆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质、实践的简要介绍,对学校行政人员、教师、社会人士、家长如何帮助学生研习提出了行动建议及实例。也可建立社区资源库,对于学校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部门的支持等作一个规划,并及早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形式问题

在目前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有这样一个误区,即开发就是编写教材或资源包。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到底需要不需要教材呢?有专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教材,教材是人为地给课程的实施设置藩篱。但据对高中教师的调查发现,15.2%的教师认为“只需要教师用书,无需学生用书”;3.1%的教师认为“只需要学生用书,无需教师用书”;57.1%的教师认为“两种都需要”。调查还发现,对教材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教师有无课题研究的经历以及是否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等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认为,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之间总有距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过去长期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一方面,一线的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指导性材料本身是对课程纲要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依据,有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有助于活动设计与活动开展的规范和科学。但教材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形式,更加不能成为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材

如上文所述,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指导性材料主要表现为对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不同于学科教科书,但具有较好的活动指导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初期,它应是指导教师如何指导课程实施的手册,是为学生活动提供的背景材料的依据,还要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这门课程的资源开发需要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和开发,决定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是这门课程的最主要的资源来源。因此应该鼓励一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主地开发一些适宜本校的指导性材料,还应积极地对现成的指导性素材进行灵活的再加工。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避免课堂化主题,避免使用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材要体现综合性,避免将四大要素分解,要以融合的方式统整四大要素。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编成单一的学科的综合学习;教材还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形式的合作性。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在教材的编排线索上,要突出对学生的活动方法和过程的逐步引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要怎样的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自主建构的。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标志性区别之一。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条件、时空和途径。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如此,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也是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3月。

[4]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5]崔允漷,余进利.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7期。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