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关口例谈           ★★★ 【字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关口例谈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作者:秦建新 贺乃基 孙利秋  李晓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嘲笑过几乎就是花瓶的信息技术,曾经指责过俨然是个霸主的信息技术,也曾经抱怨过常常成为束绳的信息技术。其实,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的错误,而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缘故。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关口:备课过程中的“选择”关、“优化”关,以及上课过程中的“运用”关。

突破“选择”关,消除“花瓶”影响

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

研讨课例简介:贺乃基老师的政治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 PowerPoint 的链接,贺老师引入了 2003 年 2 月 24 日新疆“伽师 ---- 巴楚”地震的文字、图片等信息,结合村支书阿西木在地震中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有这么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求生篇。材料展示:上午 10 点 03 分。村支书阿西木离开家 50 米时,感觉有打枪的声音,随后就开始晃开了。他刚在原地蹲下来,旁边的那堵墙就塌了下来。他立即滚进了水渠里,在水渠里面抓住了一根桑树枝。讨论归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生存与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与动物一样具有自然欲望。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

片段二:救助篇。材料展示:不到一分钟,他就从水渠出来了,然后马上往家里跑。把亲人的尸体从废墟里挖出来安顿好后,又尽快去帮助其他灾民。在看望了所有的灾民之后,他迅速开展了生产自救的组织工作。讨论归纳: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贺老师非常成功地突破了备课中的“选择”关。

1. 注意选择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选择的事件具有时代性。 2003 年 2 月 24 日的新疆“伽师 ---- 巴楚”地震,当天下午死亡人数就高达 257 人,全世界为之震惊。贺老师抓住了这一热点事件,把它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关注。

2. 注意选择的实用性,促进教学的高效发展。其一是所选择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在教学中,贺老师选择了其中的“求生篇”和“救助篇”,将“求生篇”与“人的自然属性”挂钩,让“救助篇”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使得所选择的信息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开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其二是所选择的形式具有实用性。运用 PowerPoint 将信息内容引入课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阿西木在地震中的反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直观的载体。

突破“优化”关,消除“霸主”影响

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今天,人们对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课上,我们却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本知识知之甚少,脑子里填满的全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资料。信息技术的这种“霸主”现象的出现,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优化”关。面对所选择的信息技术及其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加以优化。

研讨课例简介:孙利秋老师的地理课《青藏地区》。

1. 意趣盎然的教学导入:上课伊始,一张“我迷路了,谁带我回家?”的牦牛图片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很快就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随后播放的 MTV 《青藏高原》,把学生带到了青藏独有的声色之中,有效地营造了教学意境。

2. 形式多样的教学展开:或用相关的地图直观展示青藏的位置和范围,或用温差变化动态表生动演示青藏的气候特点,或用影视剪辑材料形象再现青藏的农牧业。每次信息技术的运用都使学生兴奋不已,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孙老师的这堂研讨课,也采用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优化得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不但没有出现“霸主”现象,反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突破“运用”关,消除“束绳”影响

人们常常担心:信息技术是死的,课堂教学是活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前面所做的“选择”和“优化”工作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课堂教学,很容易出现“束绳”般的负面影响。多媒体被嘲笑为“倒霉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信息技术的这种“束绳”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运用”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课堂教学的发展却是绝对变化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相对稳定”与“绝对变化”的矛盾,才能突破“运用”关,最终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束绳”影响。

研讨课例简介:李晓燕老师的生物课《基因的分离定律》。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完成的是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现象的验证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教学任务,主要通过 PowerPoint 课件、实物投影和板书等形式来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李老师成功地化解了两处矛盾,充分体现了她在突破上课时的“运用”关的机智。

矛盾化解一:在讨论“显性和隐性之比为什么是 3:1 ”的结论时,学生变得茫然了:课件已经点击到后面来了,前面的图解不再存在,后面的内容又不便删除,要针对图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思维上就出现了断裂。这时,李老师把黑板利用了起来: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遗传图解,其他学生对所画内容进行讨论和修改。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遗传图解的掌握,又借助黑板上的遗传图解解决了课堂讨论的思维断裂问题。

矛盾化解二:在讲到“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时,由于学生对模块 1 所学的“减数分裂”的知识已经淡忘,课堂教学无法顺着 Power 鄄 Point 的设计继续开展下去。这时,李老师把实物投影仪利用了起来:把随身所带的模块 1 的教材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学生再次掌握了旧知识,对新知识也有了应有的理解,课堂教学也得到了顺利的展开。

李老师的这堂课体现了学生优先的原则,把握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当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生学习思维产生矛盾时,李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顺畅问题,把黑板的使用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