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 【字体: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摘 要:课程以课程资源为依托,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大量鲜活的体育课程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后,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优化课程结构,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增加课程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拓展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

关键词:课程 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赋予了地方和学校更多的权利,有利于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一直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局限于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上,使得大量鲜活的体育课程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因此,走出传统课程的狭隘视野,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存,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学特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 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厘定及构成要素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中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课程资源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学者吴刚平和徐继承等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因素的来源。在参照国家百科全书的相关辞条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任何系统都包含有若干子系统,课程资源资源系统由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系统构成,其中非物质系统包括:课程思想资源子系统、课程知识资源子系统、课程经验资源子系统;物资系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子系统和课程物力资源子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国家推行新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对我国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环境等方面相对优越。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不足,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却相当丰富。因此,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是社会的进步和课程意识的提高,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二、体育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

(一)打破课程资源单一结构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地域间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存在很大差异。优秀的地域和民族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化现象之一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内南北之差,东西之异,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传统体育文化。南方以水上运动见长,北方以冰雪运动见长,西北、内蒙、青藏高原则以骑马、射箭和摔跤见长,地域、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成为人们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这些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有较强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是宝贵的体育课程资源。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显性课程资源受到重视,而缄默的课程资源则常常被忽视,这种缄默的课程资源往往具有特色与个性,更贴近我们周围的环境与生活。因此调整和改革体育课程结构,拓宽和丰富体育课程资源渠道,改革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使更多的课程资源成为学校体育的素材。

(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灿烂的体育文化,各地区、各民族中都流传着特有的体育传统,它来源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环境,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反映了不同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域风俗的特征,人们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将其生成、积累和固化,形成了各自的体育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一项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发展失衡,传统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甚至有些项目濒临失传的边缘。如果我们不去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若干年后许多项目的名称我们都会感到陌生甚至被遗忘,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通常是以武术为代表,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未被开发和利用。目前我国正在利用课程这一文化载体,承担起传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播和延续。

(三)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国家课程能够保证国民素质达到一个基本的、统一的水平,能保证各地教育质量的基本平衡,但很难照顾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学校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因此,不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环境和教育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对于发扬本地区的教育特色,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本地区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将有健身价值,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如:西部的骑马、摔跤、射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抛绣球、打扁担、跳竹竿、打陀螺、踢毽子、穿火圈,东北地区的雪地足球、冰陀螺、雪爬犁、打冰球、打雪仗等众多具有地域风格的体育活动融入学校体育之中,充实和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增强体育课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教会学生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方法和生存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体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专业能力缺失

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长期实施,所有课程都由国家统一制定,教师的使命是按照教材进行知识的传授,极大地压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教师没有机会和权利参与课程开发。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对国家课程有很强的依赖性,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意味着压力和挑战,面临“角色重塑”的冲击。从深层次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明显不足。

(二)培训效果不理想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和很高的期望,国家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教师的培训,以期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实施新的课程,然而很多地区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浮于表面和形式,教师本身知识更新需求不强烈,参加培训为完成任务获取证书而已,因此,培训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专家与教师缺少合作

大部分学校进行课程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相关专家有利指导,理论与实践脱节,专家与一线教师缺少合作。课程改革研讨交流活动不多,相关措施跟不上,教师积极性不高。

四、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体育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参与者、研究者、开发者

20世纪以来多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几乎都处于课程变革的边缘。变革的失败引发人们诸多的不满,于是提出了“教师参与课程变革”这一命题。如果说传统的体育课程改革缺少教师参与的土壤,那么,本次课程改革在变革模式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教师的课程参与提出了诸多期待和可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过程,又课程变革的“局外人”变为参与者。

传统的课程理论把课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设计、传播、实施、评价及变革五个阶段。五阶段中,除了实施阶段与教师有密切关系外,其它几个阶段似乎与教师无关,传统的课程开发过程是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制定的,教学只是教师把预先制定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体育课程也不例外。随着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状况必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级课程管理政策,打破了国家课程独霸天下的格局,有10%~12%留给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实施。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二)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

建国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全面照搬苏联的教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更多的把“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来理解,导致了“课程即学科”的不完整认识。造成教师对课程的认识非常肤浅,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变革的推行为教师看待课程与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教师培养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

(三)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要求更全面

学校领导具有知识和能力,通过对学校的组织、运作和资源管理,促进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的形成,最终促进所有学生成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领导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为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求学校领导运用技术和知识对教学和学习资源合理配置。创造性获取新的资源,完善学习,为学校的管理和计划提供技术指导。

(四)不断加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存在课程结构单一,教育科研落后,师范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未列入专业课,课时少,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教师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师院校应加快改革步伐,加强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联系,增大选修课、基础课、综合课程比例,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育科研,提高学术水平。教师职后培训应讲求实效,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成长提供机会,营造氛围,完善课程改革的教师激励体制。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02.

②徐继承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3).

③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4).

④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⑤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⑥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角色转换[J].教育学,2001,(1)

⑦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⑧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⑨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