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当代大学生挫折感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 【字体:
当代大学生挫折感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 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挫折感形成的原因,从社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挫折感  挫折教育 对策
  
1 引言
挫折感是个体在从事有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态和情绪反应。大学生遭遇挫折后是否产生挫折感,与他们是否能运用正确的应对策略密切相关。笔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的工作,从工作经验出发,对引起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旨在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等有关人员,寻求战胜大学生挫折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措施,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折能力,以稳定高校的教学秩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 大学生挫折感成因探析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挫折不外乎来自于两个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等,这些都是人们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学校环境、专业设置及家庭的影响,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如自身生理条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的创造、适应能力等。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境,引发挫折感。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困境。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习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产生挫折的首要因素并不意外,因而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从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创造素质的较高要求,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适应性不良的反应。这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大学学习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大学生自信、好强、富于挑战的心理特征,使许多大学生对强手如林的大学环境,产生严重的危机感和恐惧感,精神压力很大。另外,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一个高智商、高素质的群体,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期待值很高,这对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社会期待值越高,这个群体在遇到挫折后的挫折感受也会更强。
(2)人际交往困境。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最大的挫折是感到孤独无力与被疏远。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知心朋友,被人理解和接纳,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当人际交往和谐、有效时,它给人以愉快、满足、成功、光明;而当人际交往失调、挫折时,它给人以烦恼、失望、痛苦、阴影。虽然大学生活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可以让其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和风采的小社会环境,但是不少同学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勇气,面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了兴趣,渴望交往,但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既封闭了自己的心扉,又常常被人误解,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有时同学之间又存在多方面的竞争,因此,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交换思想,自然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产生难以排解的内心冲突,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
(3)就业困境。就业问题是每一位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实施,一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以极大的压力。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体制、方法、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而由于近年来的连续“扩招”,许多高校在“量”与“质”之间的摇摆,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适应。此外,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职业理想没有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基础之上,所以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择业目标,导致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困难重重,挫折感的产生也就无法避免了。
(4)生活困境。由于生活长期完全依赖家庭,加上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因此,面对一切完全需要自理的大学生活,许多大学生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在经济方面,高校并轨招生以后收取的费用和在校的必要开支,又成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伴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收费并轨制实施的步伐,大学校园里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因高昂的教育费用而使整个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他们自身也因为经济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20%,在某些西部院校和民族院校,贫困生比例可能更高,虽然学校对这些贫困生采取了“奖、贷、勤、免、补”等各种措施,以解决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大学生们又为还贷能力和自卑心理所困扰,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

(5)心理困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消解这种挫折感。而如果个体不能通过自身去消解挫折感,就应借助于外力来解决。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而且应该承担起提高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优化心理素质的责任。目前我们的高校教育体制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但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仍然较多地表现为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听到老师课堂说教多,接触实际生活少;被动接受东西多,主动思考问题少,缺乏现实生活磨练,心理发展不健全。
此外,由于大学教育认识上的偏颇,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组织结构中针对大学生挫折感的消除机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生源质量、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目前的教育体制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完满的教育和训练,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中难免产生种种心理失落,甚至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我国高校至今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的完整体系。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无论是在专业队伍建设、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方面,都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3 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对策
3.1 改善社会宏观环境
制度安排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应成为大学生挫折感必要的、有效的消解途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学习动机、职业选择以及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因素,对大学生既有正面的影响,同样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从社会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从而减轻大学生的挫折感。政府要在招生体制、就业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竞争秩序,促进形成健康合理的人才消费观念和体制,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使真正有实力的高素质大学生能够走上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减少在竞争中的挫折感。
3.2 加快大学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弹性教育体制,创造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能动性、有利于发展个性、有利于养成创造性的良好成长氛围,是消解大学生挫折感的关键。
(1)要改变现行的办学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改造学年制为学分制、改革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突出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弹性化,要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为学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2)要改变学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效的管理能减少矛盾,也容易解决学生的挫折,反之就会激化矛盾,也很难解决学生的挫折感。因此,学校各层次组织的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主客观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学生受挫折后的建设性行为,消除其破坏性行为。
(3)要建立健全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有关机构和相应制度,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学科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纳入高等教学计划,规定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宗旨、内容、方法、测评等具体问题。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咨询与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3 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主能力。挫折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1)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挫折。开展挫折客观性教育,使大学生对挫折客观存在性形成深刻认识和充分准备。教育学生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把个人遭遇挫折与理想、爱国、奉献联系在一起看待,挫折也就不再可怕。要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挫折会给人以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促使人思考、奋起、成熟,变得更坚强,关键要对挫折和痛苦有一个正确的观点。
(2)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当今大学生因为缺乏实践锻炼和切身体验,理想化色彩较为浓厚,适应社会和抵御挫折的能力较弱。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大课堂,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将来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提高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社会角色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正确认识,减少大学生由于对客观环境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挫折。
(3)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有选择地弥补差距。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这里的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方面的观察和评价,是自我体验的基础和自我调控的前提,制约着自我的意识。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个性等方面所作的判断和评估,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评价的结果及对待评价结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自我接纳与否,决定着自我扬弃的内容,制约着主体的自我形象,内心情绪体验。只有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符合实际的评价,明白自我扬弃的方面,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大学生之间的比较是全方位的,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成绩、研究能力、艺术修养、社交能力、体育竞技、人格品质、个人风度等方面,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优于别人或样样都次于他人。因此,我们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自卑失望;既要看到自己的客观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避免盲目自大。
(4)大力加强大学生行为指导。为了减少挫折的产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应帮助学生并指导他们的行为,使大学生在行为过程中一方面确定最佳目标,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减少挫折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挫折产生后,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减少或消除挫折中的消极行为。行为指导的内容包括: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指导等。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志.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3 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4 胡凯.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 沈继英.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