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加强农业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           ★★★ 【字体:
加强农业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 从加强农业高校自主创新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自主创新研究工作的构架、自主创新研究能力建设,以及原始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高校自主创新观念、机制、队伍、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了推进和快速提升我国农业高校自主创新研究能力建设。
  关键词 农业高校 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
1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强调,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温家宝同志强调,中央根据国家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此前已先后3次召开与科技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大会,虽然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都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同志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号召中共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并提出“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大会还通过中国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1995年5月26日~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发表讲话,号召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2006年1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将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并为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工作,适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工作应当要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加强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自主创新研究工作现状
2.1 农业高校自主创新研究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农业高校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较高的比例。2002年启动的12个“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校积极参与。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院长张启发教授主持的“水稻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是建国以来农业领域最大的科研课题,单项课题经费达1.5亿多元。课题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以及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截至2005年年底,高等农业院校共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0余项,获得国家支持支持资金近亿元,推广和转化各类鉴定成果逾300余项,试验与示范面积超过千万亩,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近百亿元。
2.2 原始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及引进吸收再创新成绩显著
  “十五”期间,高等农业院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的总体步署,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为己任,团结协作,扎实工作,不断开拓,努力创新,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出稳步增长,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和科技支撑作用。
  (1)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开展对农作物的遗传、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的研究,走出了一条“三高”之路,即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开发高质量研究成果,已培育出优质高产水稻、小麦、蔬菜等新品种40余个,该实验室研制的“棉花杂交种选育的理论、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我国的农作物的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四川农业大学长期坚持水稻育种攻关。育成一大批优质高产新品种,获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和多项国家奖励。如“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及冈·D型杂交稻”研究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世界上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及冈·D型杂交稻”,运用该方法先后育成了冈朝1号A、冈29矮7号、冈46A和D汕A、D297A、D62A等冈型和D型恢复谱广,配合力高的不育系,并组配出冈优12、冈优22、冈优26、冈优881、冈优527以及D优63、D优68、D优162、D优527等强优组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1973首次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其中以“六高、两优、多用”优质油菜新品种“华杂6号”为代表的优质油菜新品种,综合性状突出,品质、产量和抗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动物遗传育与疾苗防控。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采用国际最前沿的理论体系设计研究方案,全面进行重大动物疫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的生物高技术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究。同时,对原有成果和技术进行筛选改进并组装配套,建立流行病学数据库、疫苗毒种库和疫情信息库,进而发展疫情预警预报和咨询系统,使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陈焕春教授及时诊断了2005年在四川资阳等地爆发的猪链球菌人畜共患疾病,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了重大贡献。

  (4)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创新。未来农业科技竞争的焦点:一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二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基础及开发研究。“十五”以来,高等农业院校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作物分子设计突变体库的创建及筛选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获得独立转化子29万,完成了2万条侧翼序列的分离和测序,筛选得到了一大批有研究价值的突变体,建立了拥有20万个突变子的变体数据库,制作了2万个cDNA克隆芯片,完成了水稻低氮、低磷胁迫、干旱和苗期杂种优势表达谱研究,已获得了全长cDNA约28 000条,构建了一批不同组织和特殊发育时期的全长cDNA文库。已获得功能明确且具较大经济实用价值的授权基因专利7个,目标性状明确,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功能基因107个,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国际地位和水平。
3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若干年高等农业院校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考
3.1 创新观念
  观念创新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李政道先生曾说过,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自主创新。因此,高等农业要发挥农业生命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高等农业院校是国家增强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切实做到理农结合,理工交融,大力实施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科研基地、重点项目四重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整合校内资源,加强优势集成,推进科教创新,增强学科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3.2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提升农业高校自主创新能力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一批重点农业高校,以“211”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作物科学、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创新平台,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作物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自1994年通过建设验收以来,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20项;发表SCI论文242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多项,经费达2亿元;申请专利70项,授权专利19项;审定品种53个,其中双低油菜品种23个。
3.3 创新队伍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是决定高等农业院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创立“大师+团队”模式,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目前学校已有5个创新团队分别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教育部和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以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为例,该研究团队有院士1人,教授7名,8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和留学背景。
3.4 创新环境
  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华中农业大学近几年来,为科技自主创新在学校内部创建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总而言之,高等农业院校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申金升.区域科技规划研究——渭南200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 催振风.关于编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
3 吴费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