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也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 【字体:
也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之间的竞争逐渐形成。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是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要加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及关于加强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思考。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 大学精神 管理
 1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竞争是双方或多方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自身力量的相互较量来争夺胜利。竞争是当今世界存在于企业、团队和个人之间的一种普遍现象。任何竞争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的排他性,即竞争者不可能与别人以相同的生存方式共存于一个系统之中,他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便在激烈的、互为排他性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竞争者在激烈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状态,我们称之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已在商业管理和企业运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被证明是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来源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其主要观点是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培育企业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或效仿的竞争能力。它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为企业所独有,并且难以为其他的企业所复制或模仿;一定的延展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能为企业拓展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可加性,即将多种具有相关性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组合,就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可变性,即核心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已普遍见于各个领域,这个从企业管理理论中发展起来的概念已广泛的渗透和应用于教育组织和院校的研究。笔者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大学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确定发展目标、核心价值、关键因素与优先领域,通过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通过阶段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内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的状况的差异,其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如目前国内的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普通理工科院校以及医学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其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身特色。
2 如何加强大学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学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是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竞争优势之源,是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目前,中国高校在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竞争空前激烈,谁能保持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面对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强大竞争态势,如果不尽快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无疑有些高校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尽快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如何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加强学科建设、大学精神的构建、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及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等方面从而提高其社会声誉,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加强学科建设。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为核心的学术组织。而大学的管理,就是根据大学组织这一基本特征进行的管理。现代大学,“学科”的概念,似乎已经被泛化了,变得相当宽广。例如,当我们说某某大学某学科强大时,常常包含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设施等。再如,国家教育部在评定、审核或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时,其涉猎范围几乎都包括: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合作能力,教学、科研设施和图书资料储量等等。以上分析,说明学科的概念不仅是知识形态的组织,而且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是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的实体。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但也不能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学科建设工作。大学的学科建设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确定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其目的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搞水平的学科。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次,要注意形成合理的结构。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带头人对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决定作用,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学科队伍的定向作用、管理作用和整合作用三个方面。学科建设关键是人,离开了人,就谈不上学科建设,特别是当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缺乏时,就应该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从而更好的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而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从而提高社会的声誉以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大学精神构建——培育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底蕴。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其核心竞争力无不是蕴含在其长期积淀的大学文化精神之中。实际上,这些著名学府与其他大学在基础设施、课程设置上可能相差无几,但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各自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就是那种无形的,最具不可替代性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那些有着自己独特文化氛围的著名学府,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构建,使这些大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永远是吸引、影响无数莘莘学子的重要原因。如北京大学常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象征,正是北大精神体现了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仍以为继的精神特质和传统——注重人格培养和品性陶冶;追求真理、学术至上;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文化精神、引导文化发展。这些优秀的精神与传统既是大学生命之灵魂,也是引导大学健康发展之理想。大学之大学精神好比人之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如行尸走肉般可怕。因此,构筑体现高校独特品位的大学人文精神,营造富有各校特色的学科文化氛围是大学一项长期的任务。
(3)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各种教学、科研资金的获取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影响重大,资金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马太效应。例如,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学校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条件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在院士数量、获重大奖项、重点学科数、人均发表论文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等各个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随着这些高校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国家就会追加更多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成恶性循环。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名牌大学由于资金充足,在竞争中优势明显,往往能取得一些重大科学成果,这与这些高校雄厚的资金实力分不开的,例如,哈佛大学仅捐赠资金就有150亿美元之多,剑桥大学也有10亿英镑,这些资金为其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我国高校资金来源一直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尽管近几年,各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在人均、题均方面都是偏低的,如果不能增加投入,将会对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当然,现在单纯依靠增加国家的投入已不现实,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将成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问题的必然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资金获得后如何分配,如何运用得更合理,使学校发展得更好才是我们更为关心的。当然不能把所有经费都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要更好的利用于“软件”设施的建设,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

(4)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涉及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人群的利益协调,因此,管理十分重要。高等学校的管理从内容上讲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生活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从纵向上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等。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管理活动的规则,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坚持依法治校,实施管理创新,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凝聚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上来。
3 在加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的思考
(1)加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应以质量为根本。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反映大学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标志,因此,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高等学校尤其应在这方面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应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继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强化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应改革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依法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使大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同时完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加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管理的要素日益增多,但管理的第一要素或者核心要素始终没有变,而且越发突显起来,这就是“人”这个要素。在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伴随着对人本性的研究和对人力资源的探究,“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目的都是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任务,其在以“人”为“本”的主体取向上出现了二元复合主体——教师与学生。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将管理与服务、管理与育人紧密结合。要实现 高等教育民主化管理,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加快高等教育管理民主化建设进程,保证高校的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尤其是参与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实现民主管理的制度化、全面化和经常化;要创新管理手段及方法,重视各种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开发利用,建设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平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
(3)切实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加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道德是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和内在管理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是有意识的、积极的、自觉的人类活动,是人类向善的实践理性,它本身是“善的管理”的实践。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解决学校风气方面的问题、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就有了更广泛坚实的条件。当然,道德教育在高等学校中并非仅仅只存在于其他活动以外,而是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生产活动、组织管理活动、文化活动等融为一体的活动,管理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通过引导、规劝、约束等手段提高教职员工的道德水平。所谓引导即用先进的理论、科学的伦理道德观念感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当然,感染的方式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应尽量融合于各种日常的工作中,与专门的教育活动相结合。所谓规劝,即改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不良道德习惯,转变他们的不良道德观念。这一工作要在尊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所谓约束,即用一定的行政规范如纪律、规章等手段,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帮助教职员工与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道德觉悟,形成优良品质。同时,还要重视对教职员工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差异,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 赵忠令,邵波.大学核心竞争力其心理建构[J].江苏高教,2004(1)
2 华荷锋.差异化: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05(3)
3 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教研究,2005(7)
4 向轩.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大学核心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4)
5 王红悦,熊建练.略论高等教育管理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