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师范大学的发展战略           ★★★ 【字体:
论师范大学的发展战略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对师范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各校的实际情况,批准学校定位和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凸显办学特色。

    关键词:师范大学;发展战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师范大学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师范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越来越迫切地凸现出来。确立正确的发晨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育人为本,以人才为本,找准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凸显办学特色,增强生机、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找准学校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以及发展的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办学定位包括学校服务面向、办学类型和层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类型、办学特色以及发展目标等。它关系到办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找准学校定位对于师范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师范大学在把握学校定位时,应注意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定位,首先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选择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积极的,能确保学校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与知识储备。同时,要考虑实现定位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高校现有的发展基础、可能的发展环境及保障等。第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办学定位既要考虑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考虑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与社会各门类、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具体的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第三,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原则。师范大学定位首先应立足现实、服务当前,尽可能满足现实需要,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停留在眼前,过分强调现实条件及短期需要,而应把握现实、把握学校发展变化的趋势,不断地超越现实。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办学定位应包含以下方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重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开展各类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定位;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文、理教育为主,工、管、法、经相结合的多学科型大学的学科定位。在上述的定位中,比较重要的是关于学校办学层次的定位。对于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或多数人认同的标准。实际上,一所学校的定位,不仅仅是对办学现状的评价和描述,更是一个办学目标问题。作为办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可持续性、可发展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师范大学定位为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定位实际上是学校的发展和奋斗的目标,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校长期、稳定的建设和发展。

    二、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学校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容易得到重视,有的院校把扩大规模作为硬指标,忽视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扩大教学规模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和监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本。为此必须明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发展,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水恒主题,就要求师范大学首先要牢牢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高校扩招,不仅意味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教育资源紧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入学门槛的降低,生员质量的下降,同时由于取消入学年龄、婚否等限制,使得学生成分开始逐渐多样化,大众化教育可能带来的问题已初见端倪;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成本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要适应这一趋势,就需要各类不同层次的高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层次并加以准确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出各校特色,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定位的人才质量标准,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高校在校生的规模迅速扩大。扩招的大学生已经走向就业市场。当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约为70%,专科毕业生不到30%。过两年,随着更多扩招学生的毕业,加之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毕业生学科专业结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等诸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要未雨绸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及专业设置,在培养规模上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努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井注意加强学生的择业教育和指导等。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持续扩招给高校的办学条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各种教学设备、学生宿舍、食堂等等设施不足,都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解决。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当然,治本的措施主要还在于加强高校师资的培养和补充。

    三、凸显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在价值取向、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特性。它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对高等学校来说。必须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教育成果和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无个性的学校,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是缺乏生命力的。

    形成办学特色,至少要具有如下特性:第一,独特性。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要具有独特的个性,亦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是,并非独特的东西均能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不能离开高校的本质属性与高校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第二,稳定性。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它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三,发展性。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事实上,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就在于师范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教育优势,即我们通常理解的“师范性”。过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师院校是唯一专门培养教师的高校,在培养师资方面有很长的历史积淀。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但仍然可以说,教师教育是高师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体现了高师院校的特性,使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相区别,是高师院校生命力的源泉。而凸显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养既是“学者”又是教育者的“教师”,真正解决“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问题。

    构建新型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师范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僵化、与基础教育脱节的缺陷。为此,师范大学必须变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四个结合:第一,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两种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起着统帅和灵魂的作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居重要地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因此,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加强、改进专业教育的同时,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并渗透在专业教育之中。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理论知识的灌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实践教育却显得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共同弱点,导致学生在新的岗位上需经过较长的适应期。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并适当增加实践时间。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为实践而设的短学期制、加强专业实习、见习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形式。第三,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结合。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长期以来讨论不休的问题。两者似乎是一对不可共存的矛盾。高举“师范”大旗,是高师院校的一致行动,但不能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排斥学术性的内涵。当前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未来教师的学术修养,使未来的教师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开阔的学术视界、更敏锐的思维、更锐意的创新精神。面对这种形势,师范大学必须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学术性内涵。第四,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过去,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资类型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中,过于偏重按照师资的规格和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践,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师资当然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学生将来一旦离开师资行列,就可能变得难以适应。因此,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还必须有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课程与方式,有能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特征的余地,包括吸收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中的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特长发挥的课程,并根据师范生原有的特性,设计出使学生能一展才华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师范生既有自己的特长,又有综合大学学生的优势,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