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机会二元抉择           ★★★ 【字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机会二元抉择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教育得以摆脱传统计划的束缚并走向市场成为可能,然而当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潮水,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关注与争论与日俱增,如何兼顾市场的淘汰原则和人民的均等愿望便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坚持以能取人和以财取人的二元抉择以使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更显效益效率和公平合理,引领人们心态平和地看待不公平,以走出均等的理想化的误区和同情弱势思维办教育,还原于对社会分层现实的遵循。
 
关键词:市场经济;教育机会;二元抉择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establishment, enables the education to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plan the fetter and moves towards the market to become possibly, however in front of to marketability reform tide, the people to educate the equal opportunity attention and the argument grow day by day, how gives dual attention to the market the elimination principle and people’s equal desire then becomes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mportant subject, persisted by can take the human and take human’s dual choice by the wealth to cause 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ability reform to reveal the benefit efficiency and just, eagerly anticipates the people point of view to regard gentle fairly, goes out equal idealized the erroneous zone and manages the education with the sympathetic weak trend thought, returns to original state in to the social lamination reality deference.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Education opportunity; Dual choice
 
教育一种伴随中国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机构,在之前并未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也未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别提教育的市场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才逐步冲破传统的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禁锢,并逐渐认识和接受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形式而已,它并不是社会制度的标志,于是才初步探索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进一步扩充至各个领域,教育市场应运而生,随着教育市场的形成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普九的顺利实现,人才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面对市场条件下的高教改革丰硕成果的背后,也显示出问题重重:"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育公平备受质疑、知识失业下的教育个人收益等都吸引着人们关切的目光",面对教育市场出现的非均衡的态势,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有效需求远远小于意愿需求的现实,积极实施以能力取人和以财取人的教育机会二元并行抉择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内外困境的又一重要思考方向。
 
市场经济是讲求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客观地要求教育市场遵循效益和效率优先的原则。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贫困的平均主义,当面对现实的先富的冲击时,人们特别是下层共同贫困的民众也包括部分兜售公平的学者们及其它或迎合或为公平美丽的言辞所迷惑的追随者们无法容忍,他们极力要求重返“公平”,殊不知,没有效益和效率的公平将会使社会成为什么样的子,事实上,我们的发展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遗憾的是很多论公平者不自觉地沦为了“公平优先”的奴隶。一直以来人们怀着这种理想化的愿望,对教育机会以金钱取得横加指责,认为有违社会公平公正原则,这种曲解长期阻碍着教育市场化的突破。事实上,如果社会大系统都以市场的效益和效率为导向惟独教育避而舍之,一味求均等这不但是逆潮流而行更是主动与社会系统脱离,出现教育自身的围城现象。很显然我们的教育只有走出传统的公平的理想化的均等误区,坚持效益和效率优先,还原对社会分层现实的遵循,才能把教育引向光明,才能发挥社会处在上升时期效益和效率的功用。高等教育机会二元抉择实际上是为缓解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但也不可能完全均等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权宜选择和果敢改革,它把教育机会分解成两个最能体现现实公平和符合现实的合理方面,即“以能力取人和以财力取人”来进行衡量,之所以这样分解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教育供给市场的有限性,其二、教育价值未来实现的潜力的客观差异性,其三、个体教育的支付能力的差异性三方面因素,并以社会分层的现实背景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为根本立足点对教育机会二元抉择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求澄清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引领人们心态平和地看待公平的理想境界与现实客观的差异,强调在遵循强势群体的优势能力的基础上力求改创,而非一味的抱怨和迁怒,甚至怨天尤人。在此作者反对一味以同情弱者的方式办教育,倡导发掘强势群体的强劲推力和功用而非打压和限制。
 
一、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供给市场的有限性
 
中国素来就以人口多而立足于世,在教育领域则以穷国办大教育而闻名,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微薄的教育支出无疑是无法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公平公正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说到底,那就是教育供给能力有限的现实,这必然要求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筛选和淘汰,那么怎样制定这个筛选和淘汰的标准呢?什么样的才是最有效和有益与教育可持续发展而有不至于引发社会不和谐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上升呢?“物有两端,事有两极”,针对一直以来所遵循和为民众熟知的旧有的仅以单一的能力决定一切的不科学的偏废的作法,提出以能取人和以才取人的二元并行决策体系,即以能力的大小和财力的承载与否作为获取高等教育就学资格的条件;之所以将二者并行作为衡量准绳主要是基于“公平”的考虑,统一的能力标尺,让有能力的人或能力相当的人取得平等的入学资格;财力条件则是针对统一能力标尺以外的那部分人,由于他们在学业能力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但是其有雄厚的财力,即有效的支付能力;同时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费用收取来汲取他们来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按传统的思维推导,即反对金钱在教育机会上的角色的合理性,也就远离了市场的初衷和本意,违背了市场的经济原则。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多半保留着传统的或变相的一大二公的思想,一句话即是:脱离了因现实社会正常上升而引起的客观正常差异而寻求理论推定而成的理想社会中的公平,要明白它毕竟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推定而远非生动的现实实践。事实上,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中,它还可以存在于家庭的消费资金中。存在于社会各机构的投资或消费需要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经营配置之中。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以财取人则正好适应了市场经济下资本(即金钱,通常情况下人们对金钱存在偏见而避讳)的作用机理,我们可以用资本运行中的膨胀发展功能,来扩大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缓解供给市场的紧张趋势,利用市场的经济运作来拓宽教育市场。
 
二、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核心问题是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核心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曾作为阶级利益分配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广大劳动大众的一种生活福利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已不完全是政府包办的事业,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它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保证相当数量的个人投入。正如《教育产业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不能是任人分取的福利蛋糕”。[1]在教育卖方市场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势下,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即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寻求的竞争也同样存在。由于教育机会的排他性,竞争便不可避免,为此就客观上要求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对该机会的取得给予相应的补偿,尤其在国家财力还没有能力支撑的现实条件下更是如此。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反对意见有多大,现实社会仍然按照其固有规律运行,即支付能力的强弱仍就直接制约着个人或家庭对教育机会的取得,任何人为的企图改变这一社会运行规律的作法将最终被证明是低效的,势必使教育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变得不伦不类。虽然这中教育机会抉择会更多的指向有支付能力群体而不利于社会弱势群体,但是社会的上升和前进必须要有这种竞争的差距才能良性循环,别说均等发展甚至平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徒劳,物竟天择的自然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试想如果又穷又不努力,一心指望国家政策给予平衡,势必祸害社会,助长社会闲人的病态心态和不满情绪,而非富有建设性的正面引导并转化为积极的上升动力,一味的呐喊更凸显其无能的事实,限制富有者,这势必损害能力和努力致富者的正当得益,无益于个人经济实体的资本积累和壮大,无异于不让他们在世界竞争中坐大,一个不落,未免过于理想,害群之蚂,弃之有何妨!

教育机会的二元抉择模式与其它标准相比较则能较好地缓和不公这一心理不平。首先这种二元模式是兼顾以能力取得机会以及对以能力不能取得该机会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有效支付而再次取得。这就为两种不同情形提供可选择的机会。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只坚持一条以能力取人,使很多有支付能力的人排斥在外,扩招而让太多的无支付能力且能力一般的人仅凭意愿需求而涌入,部分地导致贫困大学生问题,也正是这些无支付能力者的大量涌入,使得上大学成为他们一种共同的普遍的负担,才使得他们对此的强烈反响,章显社会的不和谐。这不能不说教育策略有失偏颇。其次,这种教育二元模式为教育供给扩大指明了出路。实际上我国国民手中积淀了巨大的闲置资金而其中有绝大多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据报道1994年我国最富有的20%家庭已占有国民全部收入的50.24%,其中占全国人口2.44%的3000万高收入者却拥有国家40%的财富;[2]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底我国6万亿人民币储蓄存款,其中80%属于不到20%的储户,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消费市场只要针对最富有的20%家庭,使每户年平均为教育多支付1000元就是800亿元左右,占199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一半,却只相当于这部分家庭所有的极小部分[3],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没有遵循资本的寻利性和冲破政府对教育的统制,限制了相当部分有支付能力的人对教育的需求。实际上以学业能力取人常常是富家子弟的弱项,但它却是穷家孩子的优势,而支付能力则相反。这必然引致能财矛盾,必然引起教育中的种种诸如:无钱上学、举债求学、有钱没学上等人为制造出来的问题。这不但不能使国家教育供给得以持续扩大反而要求国家给予数量不斐的经济支持,却闲置了那部分有效需求,部分地造成并导致大量教育资金外流。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以丢掉一个中等城市全年的GDP约100亿元为代价,为外国教育发展提供资金。[4]显而易见,扩大中国教育供给的瓶颈就是如何为有有效支付能力者提供广阔的大门,而非违背现实的这种所谓“公平”这道鸿线,要明白是兼顾公平,不是公平为上。
 
三、教育机会二元抉择的落脚点是教育价值未来实现的潜力的客观差异
 
上大学容易就业难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焦点,读大学值不值在知识失业的背景下已成为人们对于教育狂热投资后的理性思考。就市场经济以及人们投资行为本身而言本来就是带有极强的寻利性色彩,我们发展教育就理应遵循这一原则。遗憾的是现今我们的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且脑体倒挂在当今年轻人中又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的时代背景下更是明显。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时代的旋律,在难就业和回报率愈趋下滑的形式下,对大部分普通民众而言,当在上大学与不上大学收入差距渐趋消失的情况下,对教育价值未来个人实现的潜力我们不得不重新掂量。教育机会的二元抉择有助于我们对未来个人价值实现的潜力进行权衡,在传统计划的统招统分体制下,价值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推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种价值实现及其转化就很难预料了。二元抉择体现了能力和财力这两大与价值实现相关联的关键因素的结合,能力突出者,凭借自己的过人能力和本领可顺利实现价值补偿,有财者可利用这一优势实现价值补偿。很多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由学习成绩的好坏和个人能力的强弱转化为经济实力和家庭关系的软硬。既然现实中教育价值未来的实现又特别是在就业难的突出背景下更多的是靠社会关系和家庭财力等背景因素而远非能力的大小,况且这种现实不可能短期内改变,甚至也不太可能改变,有一句富有思辨精神的名言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前进方向“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那就立足于现实大背景的遵循吧”;那么可否这样思考,我们在教育机会配置上是否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求反映社会的这种现实或趋势呢?以便让教育的开发更具效益和效率,让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及时的补充。事实上,无论怎样,任何违背社会大背景的策略和做法都是妄想和徒劳。也许有人会认为教育机会以财取人有碍社会的公正而反对高等教育将其吸引进去,事实上随着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鼓励政策,现在已经造就数量庞大的富有阶层并将继续造就数量更加庞大的富有阶层,他们的子女或许是因为先天的安逸优越的经济条件还是父辈们忙于赚钱而疏于监管,往往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在统一的考试面前往往处于劣势。如果我们就据此限制和放弃这一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优势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必然造成全国经济竞争力的下滑和抑制非公有制水平的提高。调查表明现今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我国80%的劳动力就业。[5]拥有最终决定权的私有经济体高层水平低下,必然影响经济体的生存,最终也必然影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并最终影响到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利益。原因很简单,事实上富有阶层他们的子女无论是否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他们都可以凭借前辈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地位而最终处于社会的高层,他们都不会担心工作问题,甚至还往往处于企业的最高层,因为私有企业的家庭家族性决定了他们最终会挑起企业的大梁,而其他人即使有才,私有的格局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主宰企业的未来,他们中的多数仍沦为为人所佣的打工仔角色,更别提庞大的能力一般者了;试想一下,让一个较低文化的人还是较高文化的人来领导并主宰企业对社会和普通打工仔更为有利?我相信不难回答,这种选择是不言而喻的。
 
鉴于教育价值实现潜力的不对等的现实,任何企图完全以“能力”取人的教育政策和企图限制“财”的作用的政策都是不明智的。那只能说是看似公平和合理实则祸害于大多数民众的垃圾选择和肤浅想法,现实的社会大背景决定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随着物权法的颁布,私有财产得到认可和保护,私有经济成分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更加牢固,可以大胆的推定未来很长时间里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别人的佣工,受财者所雇佣,而财者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必将主导受雇者,他们决策科学和效益与否,直接影响经济体的发展质量和生存,直接作用于雇佣工的收入和未来,直接决定其价值的实现。
 
总之,在今天,只按强者逻辑办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同样只按同情弱者的思维办教育也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更不是效率最优的教育。我国教育要真正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就一定要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上,坚持教育以能取人和以财取人相结合的二元抉择模式,以完善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市场体系。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与政治经济文化诸系统相牵连且与之相结合于同一个社会大系统中的有机部分,其发展必须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遵循,以现状为根本,以现实发展为主着力点,而远非那些或书本的或公平的或理想化的非现实的理论推定。
 
参考文献:
 
[1][4]张铁明.教育产业论(第二版)[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4.
 
[2]中国出了富人层[J].新华文摘.1998(1).
 
[3]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6月9日A3版.
 
[5]陈宗胜著.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20.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