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 【字体: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赋予了高等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这一使命,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观、“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构成了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一般说来,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意识,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系统,而且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发展;高等教育;使命;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视野,赋予了高等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和谐使命,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唯有和谐教育,才能将自我身心、社会以及人化的大自然从失衡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达到心和、人和、天和的目标,履行和谐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使命。
    一、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或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诸要素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型式,这种教育型式将有效地促进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体来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诸要素的关系,以促进入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里,教育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实现了有机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了充分整合;人类利益与自然万有存在利益找到了契合点。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旨在实现向教育本原(或本体)的回归,弥合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价值、人类与自然的裂缝,谱写出优美的和谐大合唱。而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首先明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1.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意识、和谐知识、和谐技能、和谐态度、和谐评价能力及和谐行动等六种和谐素养,为建构和谐发展的社会培育合格人才。同时通过和谐教育来提高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人文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
    2.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教育本是永恒而神圣的育人事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而肩负着神圣育人使命的高等教育如果被卷入物质主义的漩涡,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庸俗化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全面降低。人们常常把教育投入不足看作是教育发展中最主要的潜在危机,但教育的真正危机是教育目标上的过分功利化倾向,¨。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斤斤计较、在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使命的同时还不断履行涵养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就在于实现向教育本原(或本体)的回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像其他所有事业和产业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目标一样,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也担负着为产业培养高素质发展主体、为经济建设提供直接有效服务的任务,但是,使受教育者为从事未来职业作准备,是也仅仅是和谐教育的使命之一,比这一使命更崇高更伟大的是和谐教育承担的提升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尽管二者不存在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但是,就它们的地位来说,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使命更为重要,正是这一使命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4,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的和谐价值观,培养起自我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伦理观。培育受教育者的和谐伦理意识,使之成长为亲和谐的社会成员,是基于和谐的教育思想趋向于教育和谐之善的重要路径。和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是:21世纪的人类行为都要集合在“生态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之下,和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金规则。无论是个人行为、群体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必须服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必须在维护必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来实现,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来认定经济效益是中心的思想。任何将经济效益凌驾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上的做法都是与21世纪的和谐发展追求背道而驰的。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型,必须大力开展有效的和谐教育,建立起全民终身的和谐教育体系。
    5.“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有三层含义,即教育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首先是起点公平即教育机会的平等,也就是指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如何,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其次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是根据学生由于先天性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且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客观方面是指同类学校的教育物质条件大体一致,师资力量水平与学校类型、级别相符合。最后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得到全面发展。这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在和谐教育体制下,人人能够享有与当时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和谐教育资源,入学或毕业资格主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准,而不以学生的经济支付能力为准。在谋职教育中,谁的钱多谁享有优先权,而在和谐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持,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一)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持
    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思想,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
    1.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心态,而育身心和谐之人正是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以个人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特征的和谐社会不仅是对传统社会的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社会与其说是对社会运行模式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和谐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社会要和谐,作为和谐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人。育身心和谐之人正是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2.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世态,而“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正是和谐发展的教育的重要职能。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在融人社会时,能够与他人、社会建构起一种互动式的和谐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亲和谐的社会成员。自我在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相处中,又会进一步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升华自我的和谐人格。和谐教育的又一使命是使受教育者成功融人和谐社会中,成长为亲和谐的合格社会成员。
    3.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生态,而和谐万有、天人共泰正是和谐发展的教育的价值指向。建立在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和谐生态观,旨在把万有存在组成的共同体看作一个生命个体,以便将狭隘的人类伦理法则扩展到生物之间,进而将生命伦理法则扩展到所有存在之间,实现或逼近万有存在的和谐。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即大力宣传和培育亲生态人口(就是在实际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中自觉地将维护必要的生态效益和以生态平衡作为人类行为边界的人群),减少和杜绝反生态人口(是指其行为取向或价值取向是以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自然受损为代价来满足自身利益追求的人群)。通过和谐的高等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优化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并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教育功能的和谐转向。
    4.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意识,而人们和谐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和谐发展的教育的熏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培养人的和谐理念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熏染要凸显和丰富以下几个新意识:一是共生意识。社会是一个系统,各因素都是和谐发展的环节和因子,是互动发展的。只有具备共生理念,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意识。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倡导树立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三是感恩意识。加强人们的感恩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学会感谢父母亲人,感谢时代社会,感谢自然,感谢生活的理念,培育人的幸福感、宽容心,增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四是规范意识。强化法制规范理念和思想道德规范理念,重点是加强正确的利益观教育,荣辱观教育,立足现实,开展利益均衡和保障机制研究与教育。五是责任意识。个人有信用,社会才有诚信,这些都需要有责任教育,要培养人树立对父母亲人、对他人社会、对自然宇宙的责任教育。六是发展意识。在教育中要进行全面准确的发展教育,强化发展理念,使教育为现实、时代、大局服务。
    (二)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如上所述,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发展的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和谐发展的教育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系统,而且和谐发展的教育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教育的和谐发展,所谓的和谐社会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使教育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和谐社会大厦才算得上拥有了一个重要的有机构件。
  1,社会的和谐向度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向度。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离不开三条支柱: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经济、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的构建和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二者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互动的。一方面,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教育的支持,从而也就对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促进了和谐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这种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身心和谐、情知交融、德智统一、手脑结合、德材兼备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和谐教育也需要有和谐社会的配合,从而也就对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这一要求具体说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特别要强调的是,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并非直接而是间接的。就是说,和谐教育必须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中介,才能有效地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的和谐向度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向度,高等教育必须着眼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2.基于和谐的高等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和谐的教育是社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公共事业,又是社会管理者管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教育的和谐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和系统的工程,首先是教育观念系统的和谐,包括教育主流文化、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和谐;其次是教育制度系统的和谐,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和谐;第三是教育组织系统的和谐,包括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应运而生的、为教育服务的各种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的和谐;第四是教育物质系统的和谐,主要指硬件建设方面基本保障;第五是教育主体系统的和谐,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的和谐。由此可见,教育观念、制度、组织、物质以及主体系统等各要素相对完善并互相配套、互相适应的健全的体系,应该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民众利益相一致的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体系。这样的教育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民众所期待的真正和谐的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构和谐高等教育系统路径分析
    建构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支持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使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决定教育型式。和谐教育思想是和谐教育的灵魂,是和谐教育区别于谋职教育的关键。由谋职教育到和谐教育的转型,要求教育思想必须首先实现由功利型实用教育思想到价值型和谐教育思想的转型,完成在和谐基础上的教育思想重构。只有确立和谐教育思想,才能把住当前谋职教育的失衡之脉,诊治偏好功利的失衡之病,将已经失衡的教育转到和谐的轨道上。
    2.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952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认识到:“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职能范围之外”。“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和谐教育不仅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事,而且要对为什么做事进行追根究底式的拷问。而对为什么做事的意义层面的拷问,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在和谐教育的框架下,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从对立走向合流。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合流,促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得以有机整合。
    3.整合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今天的教育领域中,工具价值日益突出,人文价值相对弱化,前者已构成现代大学的价值重心。诚如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所认为的:“现代教育已经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3]教育作为“孕育未来的事业”,总是植于现实,面向未来,代表着理想,承担着“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使命,这就是它的价值理性。在教育价值观上,它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的完善;在教育目标上,它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大学教育不仅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而且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
    4.摈弃教育产业化,明晰教育的育人定位。事实上,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或人类,教育的价值都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着非功利性的一面。诚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言:“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4]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要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明晰教育的育人定位,注重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时代责任感的培养,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
    5.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实行广泛的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个人、家庭和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教育更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每个公民都享有教育的权利。公平的教育对公民而言,就是获得教育的机会平等,对地区而言就是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而在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同本地的经济基础水平和人均多少是紧密相连的,教育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不平衡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公平最终导致的是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因此,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要解决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问题,首先要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政策保证公平。其次是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以发展推进公平。第三,在教育投入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对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减免、补助等体系。第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教育的公平。第五,合理定位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专业大学与综合大学的教育目标,从发展模式上推进公平。

 
参考文献
[1]孙喜事,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05).
[2]H·杜卡斯,B·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61.
[3]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成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1.
[4]王善迈.关于教育产~_lk4g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