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 【字体: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3    

          作者:朱新华 宋继勋 王旭生

摘 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是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和拓宽本校学生的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我校为做好此项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毕业生 跟踪调查 就业指导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对大学生的接收能力降低,再加上一些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造成一定范围内大学生就业难,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这就对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形势下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到有的放矢,毕业生跟踪调查正是根据这一思路提出来的。高等院校只有主动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了解需求,才能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出一臂之力。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交流开展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合作,建立长期的供求关系,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和拓宽本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体现学校的负责态度和良好声誉。
  一、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必要性
  1、提高人才质量,办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对竞争和挑战,高等院校如何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能否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活力和长远发展。因此,组织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深人的比较和分析,对学校毕业生质量提出全方位的评价,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2、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经把高校推到了社会这个大市场面前,通过毕业生就业,供求关系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已经建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战略调整,正在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毕业生就业的“买方”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销售决定生产,质量是根本。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主动地适应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靠人才的质量和特色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及份额。而市场的需求和规律却正需要我们在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毕业调查跟踪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统计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招生计划要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地制定,教育培养要根据社会要求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就业要与社会对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体系。
  3、就业后信息反馈的需要
  这是就业市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就业洽谈会、就业信息网络等方式完成就业签约、接收等环节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还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学生完成了职业角色的转化后还需要一个进一步适应的过程,用人单位对学生也有一个进一步了解、培养和人职匹配的过程。学校应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和意见反馈,从而为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意见,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是体现学校负责态度和良好声誉的手段
  学校与毕业生的信息交流,实质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一种交流,通过交流开展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合作,建立长期的供求关系,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和拓宽本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体现学校的负责态度和良好声誉。在以前,高等院校毕业生源少,提起“大学生”,择业门路相当广,“毕业生跟踪调查”显得小题大做:然而,如今各个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高校亦然如此。我们要具备迎接竞争的素质——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 现行的评估制度都在教育环节中进行,最后的质量评估也只是“就业率”这一项指标,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往住是最佳的教育质量验证期。但现实是学校只能零星地、片面地、被动地获得一些毕业生工作信息,形不成系统的调查制度,无法得到全面、准确的教学效果信息。从教育评估的目的来看,毕业后的教育效果评估是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来获取。且是体现学校负责态度和良好声誉的手段 学校与毕业生的信息交流,实质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一种交流,通过交流开展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合作,建立长期的供求关系,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和拓宽本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体现学校的负责态度和良好声誉,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搭桥铺路。

  二、目前其它高校在毕业生跟踪调查方面的进展
  许多高等院校已在这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受益非浅,像内蒙古农业大学,他们为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迎接教育部对学校进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客观的反映我校目前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充分展示学校在五十年发展中丰硕的教学成果,并及时发现学校在基础设施、专业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利用短暂的暑假对学校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通过这次调查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黄冈师范学院针对自身特点也对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据了解,他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掌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定位,适度调整和改善学院部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生命力。另外河北工程学院,烟台大学等院校也不同程度对这方面作了研究。
  三、我校为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其它院校的跟踪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有很多院校都做跟踪调查的研究,但总的来看这些调查有一些共同点就是,一、形式比较单一,即大部分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这样就缺少了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二、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院校的调查问卷体形比较单一内容较少,不能完全体现出毕业生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意见。针对这种情况,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定了以下研究方案: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制定适合不同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
  2、专人负责,纳入计划,共同参与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毕业生与学校之间已存在一定的联系,那是自然的、个别的学生和老师之间一般的交流,与毕业生跟踪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高校应把这项工作纳入专职部门职责范围,专人负责协调各部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在这过程中,各个老师的协调互助,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
  3、确定制度,定期交流,派专人调研
  学校的毕业生跟踪部门应定期让教师或教学行政人员到毕业生工作单位调研,主动获取信息,加强同用人单位的交流,同时考察用人单位的技术设备状况,向学校决策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在调研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发现原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先进性。
  4、建立与用人单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上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交流的一个契机。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的关系,又以毕业生为媒介,为企业与学校之间这种正常、自然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有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参与,广泛地、深入地建立与用人单位良好的合作,为构建开放的职教体系打下基础。
  5、合理利用企业的人才和设备资源
  企业有丰富的实践型人才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设备和工艺流程。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顾问,为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现状同步提供保证。
  四、结论
  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学校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表明了学校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鲜明态度。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既掌握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了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而且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制定下一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对待,积极进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和社会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只管闭门造车、不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与毕业生跟踪调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行性预测,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一个专业有无市场、有无生命力、有无发展的活力,只有通过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才能得出判断。但最终的结果与初始的判断是否相符,是由毕业生跟踪调查来加以验证的。所以新专业的设立、专业结构的调整、招生计划的制定与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预测,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处理好了二者的辩证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有针对性,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说是合格的,办学才会有活力,高等教育也才能呈现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胡亚娥,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2期(总第48期)
[2]陈舒怀,黄慧民,从人才市场把握高校的教学改革,江苏高教
[3]赵元丽,何世杰.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议.高等理科教育,2000(12)
[4]王世英.对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52.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