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新农村建设凸现农牧院校学生创业机遇           ★★★ 【字体:
新农村建设凸现农牧院校学生创业机遇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3    

【摘要】文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抓住机遇,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关键词】农校学生;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1955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号召全国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百万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农村,与农民父老乡亲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演绎出可歌可泣的非凡人生。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半个世纪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再次被吹响,这项惠及9亿农民的丰功伟业又将给善于捕捉发展机遇的有志青年带来施展才华的机遇和空间。
  一、认清形势,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所描绘的农村不仅仅是在面貌上的变化或数量上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内涵、在质上、在整体结构上所呈现的高宽泛、高标准、高合规性。它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无偿交纳“皇粮”的历史,也表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黄金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认清形势。
  二、认识国情,学习国家就业政策,培养良好的就业观
  首先,要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低,由于历史等原因,农村的人才奇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表现突出。“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注定要落空。
  其次,要正确研判目前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解读国家就业政策。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时代,有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突破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再看大学生待业数据: 2005年达到79万,2006年124万,2007年达到144万,2008年就业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与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6年全国预计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与2005年基本持平,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平衡[3]。这些数据透露的信息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毕业即失业,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增大,短时期尚不能得到缓解。
  2005年6月29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说: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到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4]。《意见》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了解到这些就业信息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再次,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年轻的学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择业态度,去掉“精英”意识,调整过高的期望值,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找寻发展机会。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要有“不管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够做好”的勇气和胆识。
  闪光的生命在于奉献,在白热化的人才大战中学子们不要再把工作分为“铁饭碗”和“泥饭碗”,不要把就业地区分为城市和农村,不再认同职业有“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分,不再拘泥于外企、白领这些高收入领域,而要把目光投向天地广阔的农村,以投身基层、献身农村为荣;以厌农弃农、数典忘祖为耻。要志存高远,勇于接受挑战,愿意为广大农民谋福祉,这才是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伟大的。

  三、立足乡土,搭建平台,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1.新农村建设给农牧院校学生发展创造千载难逢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发挥优势、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广大青年学生应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积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创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2.农村广袤的热土是“三农”学子价值实现的大舞台。农牧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最熟知农村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愿望比任何人都强烈。他们怀着美好憧憬而来,带着一腔热血而归,把自己所学传达给科技知识、管理理念相对薄弱的父老乡亲,帮助他们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富裕的道路。切切实实地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干出一番事业。
  3.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填补人才“洼地”。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党和国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学成后重建家园,正是填补“洼地”、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来讲,在面临就业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农村放手一搏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选择。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

的重任。农牧院校学生具有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他们作为知识型人才,文化高、脑子活,接受信息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他们必将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四、在校期间的几点准备
  第一,扎实做好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并经常举办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要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利于抚慰学生复杂的就业心态,避免出现就业躁动。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农牧院校的学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号召,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学校组织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科技创新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返校后要认真总结交流社会实践收获,在建设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中受锻炼、长知识、增才干, 毕业后重返农村,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最后,要加强学习。一要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环节。学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实用型技能教学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在实践中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岗前实践环节的锻炼,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要加强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眼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代早己过去,青年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还要有熟知、洞悉社会的本领,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除了学习本专业外,还要不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吃透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中组部等八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通过学习,拥护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充满信心,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实际行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书写灿烂人生。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和国家要为广大献身“三农” 事业的学子们提供优惠的条件和实际的政策,让他们安心就业和创业。地方政府要重视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建设,积极搭建吸纳农牧院校毕业生的舞台,要关心和爱护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结合起来;把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结合起来;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基层人才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要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让大中专生们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又有利于推进“三农”工作。
  新的机遇带来更多的是挑战,广大青年学生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精神,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胆识挑起历史重任,开启新长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期待一批批有志青年学生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演好自己人生的重头戏,独领风骚几百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曹建文.立体求解大学生“就业难”[N].光明日报,2006-03-18.
       [3]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简析.新新人类国际人才网.
       [4]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