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政治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谈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性           ★★★ 【字体:
谈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8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本学科的“实践性”,它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教师、教材、课堂是教学的主旋律,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尤为突出,表现为学生知识与践行脱钩,分数与德行脱钩。

实践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 学生的良好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这些影响和教育与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发生联系,促使学生思想上产生矛盾斗争,使其品德得到提高。一个学生觉悟的高低,不是看他如何说了,考了多少分,而是要看他的行动,看他现实生活中在如何做。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思想有更好的诠释: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道虽迩,不行不至”。墨子也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里所说的“行”就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卢梭更是说:“缺少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而轻易形成的善良行为,只能称之为慈善行为,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实践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但它又不是抽象的理论活动,它必须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因些,活动向社会实践延伸是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种高度化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对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与补充,它可以摆脱教材与课堂的束缚,在时间、空间极具开放性的环境里,学生能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探究、尝试、解决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开放、多元、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感知现体验、独立的选择与决断,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