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 【字体:
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    

课改正在试行,取得一些成果,也碰到许多问题,大家议论纷纷。我下去听了一些课,接触到一线的实际,对课改有些想法,这里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只是代表个人意见,看法不见得都是对的。但有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支持课改,给课改补台。具体一点说,我提出两个理念,一是中小学语文课改要“从长计议”。二是课改不能不正视高考问题,可以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也必须一起改进。下面我稍微展开一点来说。

首先,是“从长计议”。对于课改,大家要支持,因为从长远来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全,而且从国家的未来着想,也必须要推进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这方面已经有许多论述,新课标的出台试验就是为此目的。我想大家在改革问题上是有些共识的。课改碰到很多困难,只要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课改,不要只当批评家,要给课改补台,多提建设性意见。这就是我说“从长计议”的一层意思。

“从长计议”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课改虽然推行,但又不能超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的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完全丢弃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现在课改碰到阻力非常大,可能就跟国情有关。现实情况是,对于课改,各方面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家长,对课改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孩子功课太重,考试的紧箍咒摆脱不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如果实施课改,家长普遍都会有担心的。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均衡,造成普遍的心理紧张,折射到教育方面来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问题,他们把这放到第一位,总是担心课改会耽误孩子考试。所以,这是很无奈的民意。我们的课改不能不面对这种巨大的民意。老师呢,也不可能脱离现实,他们要受各种要求的制约,在课改问题上也是非常犹疑的。现在的关键是高考与课改的关系还不明确,甚至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都由此发生。这个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进行。不过,如果一定要等到高考彻底改进,才来课改,那也不实际,而且那又晚了。所以要有点调和,就是说,课改不能不考虑高考,一定要有高考的改革来配套,我们是在高考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课改的。同时,课改也要有些理想主义,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促成高考改革。所以课改是长期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变的、彻底革命的或者运动式的。我说的“从长计议”就包含这个意思。

如何评价已经进行了6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改,以及正在试验的高中课改?基本上应当肯定。起码课改激活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就存在,课改把它激活了,大家都来重视、思考和讨论。而且课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利于社会的重视投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座的很多专家,我想都还是支持课改的。不管它现在多难,存在多少问题,我们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我也不赞成那种过分激烈的做法。课改一来,上面发出指示,培训一下,下面就开始施行,几乎是一刀切。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所以现在课改是几种力量、几种利益的博弈,各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可以理解。不能要求人万众一心都来搞课改,现在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万众一心,但我们要注意各方面关系、各方面利益。课改要有一定策略和方式,不能硬性推进,当然,有些刚性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有选择性,要开设一些选修,等等。学校不能完全老一套,我行我素。但也要有些柔性,让大家有选择。要有一些策略性的、必要的妥协,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改革是肯定要失败的。如果不考虑改革的条件和成本,运动式的硬要往前推,下面就可能做表面文章,甚至阳奉阴违,浪费人力、物力、精力。所谓从长计议,一是要改革,二是改革稳妥一些,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一步一步,一寸一寸的往前推进。中国那么大,学校类型多样,改革也应当有不同的办法与选择,有长远的打算,这是一个基本的想法和观点。

第二,追求课改基本理念上的共识,但不要纠缠概念,不要太多争论。现在对语文课标有各种议论,批评的意见非常多,有的话说得很难听,几乎就是全盘否定。对此我们要有基本判断。新课标的目标就是要改革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病,要超越应试教育框架,这是一种进步,应当充分肯定。语文新课标出炉是很艰难的,搞新课标的那些专家,有点左右为难,领导有要求,改革有期盼,但真正改革了,群众又有意见,他们就很无奈的夹在中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已经试验了六、七年,现在要修订,当然要听意见,要做大量调查。但精力不要放在无休止的争论上面,特别是不必纠缠某些概念。基本问题上有共识,就支持课改,帮助课标的修订完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很好的,即使有些理想化,也不要否定它,我们的任务是完善它。有些概念可能不够准确,或者过于笼统,许多人就挑它的毛病,我们接受就是了。但在具体推进试验过程中,不必纠缠争论某些概念。什么人文性、工具性等等,不必过分纠缠,要争论那就让专家去争论好了,一线的老师和语文工作者不必舍本逐末,把精力花费在概念辨析上。用人文性加工具性来界定语文的内核,可能不够准确。现在格外强调人文性,更注重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它的道理,就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嘛。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很难分开,应当是很自然融合一块的。这个问题也不必纠缠,不要抠字眼,千万不能理解为课改就是突出人文性,相对淡化工具性。因为争论太多,概念纠缠混乱,使一些基层学校老师有点六神无主,以为课改是彻底变革,事实上又难于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生怕没有人文性,这是很滑稽的,人文的东西是自然生成的,甚至不必去强调,它会在里面自然生成,刻意突出,就容易成为表演了。还有一个问题,不要处处去迎合学生的兴趣。你要求一百个孩子,有八十个对语文都有兴趣,这是理想状态,能够有六十个孩子有兴趣就不错了。所以我不主张过分紧张,过分强调人文化、文学化,不要走极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

我还想讲一下教材问题。现在实行一纲多本,好处是放开了,但缺点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且不说每一种教材它到底存在什么缺失。主要是教材编得不从容,太紧迫,难免粗糙。有些教材的编者生怕说他教材不人文,怕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怕通不过,结果比较少考虑教学规律,太过强调外加的人文性。到底现在的新教材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规律、以及青少年的思维规律,这方面关照恐怕是不够的。教材的变化也带来了教学上的一些问题,要逐步的完善,这也是课改重要的内容。

目前课改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恐怕是还没有真正推开。表面文章很多,实际上老一套。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好一点,到了高中问题就比较多,攻坚战在高中。特别是比较有实力的高中,所关注的仍然是高考,对课改还在观望,它有一套办法对付,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实力较差的学校,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课改之后有些乱,无所适从。这两种情况都应当引起注意。我更担心的是有些学校推行课改之后,很少讲“双基”了。现在大家很少讲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了,换成讲“素养”较多。其实两者并不对立,应该统一,防止轻视知识的倾向。教学中该抠知识的还是应该抠,该训练的应该训练。语文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公民的培养,阅读水平必须过关,否则不能谋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很强,一定要训练,反复训练,训练过程要尽量快乐,但也不一定全都是快乐的,也不一定都是个性化的。总之,“双基”问题还不过时,还是要强调。

新课标不是不重视知识,它还是有强调的,只不过表述上可能有些问题。不要造成一种印象,认为课改从此不谈训练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小学、中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传授。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阶段性的成长很重要,在学校特定的情况下,讲授和训练的方法是很必要的,讲训练,与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该是对立的。知识传授本身没有问题,甚至“灌输”也不见得是贬义词。灌输的办法在某些教学环节还是必要的。其实一个有水平的老师即使是满堂灌也可以灌得很活跃,他一边灌学生一边动脑,这也是互动。我们不要把问题绝对化。

最后谈谈高考问题。高中课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如何正视高考,应当是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怎么面对高考,恐怕要调整思路,不能不认真面对。我想高考十年以内很难取消,十年以后会不会取消,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高考当然要改革,但它既然是考试,就有基本要求,具体到教学环节,就需要高度重视,所以课改是有些无奈,有些尴尬的。这是个现实问题,核心问题,是改革的瓶颈。也不能简单认为面对高考,就是站在课改的对立面。这种思路恐怕也有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考得好,这无可非议。总之,课改将是非常艰难的漫长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件事急不得。如何理解是不是课改了?就是力图让学生学得活一点,选择性多一点,主动一点,知识面拓宽一点,学生整体素质上去了,高考就有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希望课改和高考能谋求一些共存,相生相克。要看到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自主招生最适合那种知识面比较宽,头脑比较灵活,整体素质比较好,再用老的教学办法肯定学生是考不上的。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支持课改,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的学习。

最后,希望大家对课改有信心,对语文工作有信心。改革是渐进的,是往更好方向发展,不等于颠覆过去。不要把以往中小学语文教育说得那么差劲,我们语文工作者和中小学老师也不要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没有什么成就感。其实以往中国语文教育的成绩巨大,现在文盲大大减少,“普九”之后,一般农村出来打工的青年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这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成绩?社会对语文课程改革格外关注,好像人人可以插嘴批评,这是语文的特点,也是课改的难处。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人文精神滑坡,不能简单归咎于教育,也不能归咎于语文没有教好。那种语文教学“失败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语文主要解决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它的确是人文学科,部分担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它毕竟也是一门学科,没有那么大的功能。我们要推进课改,必须有自信,不是越改越没有成就感。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写作的问题、关于选修课的问题我就不讲了。

我现在虽然参与了新课标的修订工作,但以上讲的仅是个人意见,不能代表其他人,供大家参考。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