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物理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认识及教学探究           ★★★ 【字体:
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认识及教学探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    

物理学起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因而物理学与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尤其是基础物理知识,都可以从生活现象中归纳和建构。因此,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中,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识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真正理解“生活”的含义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是指学生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它应包含三层含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现时的生活环境;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只有准确理解了“生活”的这三层含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物理基本技能。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像“夏天感觉井水凉,冬天感觉井水热”、“测体温时先要把体温计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结冰”、“水的沸腾”、“刚洗完澡感觉很冷”、“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过段时间变小甚至不见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像关于电冰箱的冷藏原理,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家庭没用冰箱,但农村有一些保鲜的土办法,如把装有食物的器具浸在冷水里(水不没过装食物的器具),再用湿毛巾盖上;甚至将食物用篮子装好吊在井里(不与水接触),在蒸发致冷时,用擦酒精的办法为高烧病人退烧,但学生更熟悉自己如果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等,这些都是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悟出其中的道理。像关于电冰箱的制冷剂由原来的氟里昂到现在的被R134a、环戊烷等替代,以及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知识就是学生的可能的生活世界,要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接受,用于指导自己将来的生活。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解和诠释教材内容,用足用活教材

物理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个体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来理解和诠释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物理教学内容适度地进行增、删、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又比如,在九年级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普及性非常强的代步和运载工具——自行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补充了力学原理在自行车上应用的例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强化和巩固,还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自行车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小窍门。例如:⑴摩擦力知识的应用。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还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等。⑵压强知识的应用。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爆。⑶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压力。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⑷惯性定律知识的应用。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根据惯性定律,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因此,切忌下坡或高速行驶时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在教学“升华和凝华”时,我演示了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后,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还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了“人造雪景”的小实验。即在一块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少许樟脑球的粉末,再在杯内放小树枝或小石子,将杯口盖严后再缓慢加热,直到樟脑粉末完全消失,最后让它冷却。在第二次课上交流成果时,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又适时地让学生说出其中反映的物理知识,使这一节的知识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聆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理解只能代表教师单方面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教师对物理课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都不能代表学生的理解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就是最直接的面向生活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对物理课程做即兴调整和发挥,同时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也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例如,我在教学“凝固现象”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家里点豆腐的过程是不是凝固现象?加石膏又起什么作用呢?”都怪我才疏学浅,当时可真被问住了。可是,我机敏地“敷衍”道:这个问题提得好,希望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查各方面的资料或向人请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下次课上我们再交流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又渗透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事后,我自己也查找了资料,原来豆腐的原料黄豆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含量约36%~40%,经水浸、磨浆、除渣、加热,得到的是蛋白质的胶体(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混合物)。点豆腐时加石膏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除了石膏外,还可用盐卤(氯化镁)、酯酸、柠檬酸等点豆腐。现在还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葡萄糖酸内酯,用它点制的豆腐洁白细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作的豆腐。同学们查找的资料也与我了解的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自己找到了答案,明白了点豆腐的过程并不是凝固现象,学习物理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在教学“浮力”时,为了说明物体的沉浮条件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一个鸡蛋在清水里下沉,再在水里加盐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鸡蛋就能逐渐浮起来,水和盐的比例如果适当,鸡蛋甚至还能在水里悬浮。实验中,通过比较鸡蛋和液体的密度来总结物体沉浮的条件。实验过后,又有一个同学问我,他家附近有一家油坊,他经常去那里玩,看到榨油师傅往榨好的油里加盐,觉得很纳闷,问这是为什么?听到这里我也感到很惊讶,因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我就告诉他,榨出来的油里含有一些杂质,放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杂质就会发生沉淀,卖不出去。在油里加盐后,增大了油的密度,使这些杂质悬浮在油里面,卖的时候就连杂质一起卖出去了,还增加了油的质量。这样做是坑害消费者的、不当的做法,以后再看到要加以制止。这样一解释,关于物体沉浮条件的知识获得了巩固,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一举数得。

当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物理知识,毕竟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如何保证学生获得具有普遍性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兼顾面向学生的个体、特殊的生活,切实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正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结论,而应当做到:“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趣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注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