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物理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空白艺术在物理教学中运用           ★★★ 【字体:
浅谈空白艺术在物理教学中运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    

摘要:“空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是实现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又实现知识向智慧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学会恰当设置空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达到自觉“内化”。

  关键词:空白艺术  物理教学

  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隙不留,成不了好的艺术品。从审美角度讲,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一点空白艺术,及时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物理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好处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教学中的空白艺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抛弃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的讲解,使课堂开合有度。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有时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让学生自己去“填充”,完成被省略的内容;有时有意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给学生以咀嚼、玩味的余地。这些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学生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状态,使学生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下学习,这一过程经过由对“空白”的疑惑与探究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满足的“质”的飞跃。当学生通过峰回路转的探索最终登上了豁然开朗的峰顶,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以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方式,造成了课堂教学大量的无效劳动。课堂中大量的冗余信息徒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就使这一弊端得以消除。从学生掌握信息的方式方法来看,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使自己输出的信息包含着许多潜在信息,并给学生留下了不少自己挑选、系统整理、编码信息的时机,这样表面看来由于留出“空白”相对减少了教师输出的信息量,但实际上由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并创造性地接受信息,因而便能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获得更多信息的方法。

  3.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物理教学之目的不仅在于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关键不在教师讲得如何,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空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二、物理教学中空白艺术主要运用

  1.教学语言要留空白

  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作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迫感。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

  如在“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中,在学习完加速度的文字叙述、计算公式、单位方向后,突然提出“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反之物体的加速度很大,速度一定很大。”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讨论、实例分析会加深对加速度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要留空白

  空白可以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加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升华,创设出更新、更完善的意境,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

  在新课开始或导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先演示“铁球碰鼻”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过来,十分靠近他鼻子时,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鼻子时,老师一点都不怕?其中有什么规律?多数学生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互矛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那种急于想知道理论上解释的欲望难以压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当新课结束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能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常常在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也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想知道、想探索的心情期盼下一节课的到来。往往会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课尾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积极主动的探讨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小结《电磁感应现象》时,说:我们今天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方向如何计算?如何判断?这也为以后教学埋下伏笔。又如:讲完光电效应一节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现在对光如何认识,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支持惠更斯?光究竟是什么?”课虽结束了,但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提出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微观世界的特殊性埋下了伏笔。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可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3.教学内容要留有空白

  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不宜直接灌输,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同时配以相应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引入库仑定律的公式时,教师会说:“同学们还记得牛顿万有引力的公式吗?(回答是F=GMm/r2),那么我们今天讲的两个在真空中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静电力公式与它十分相似,就是谁对应谁,谁对应谁……”一下子把结果给出,这样就失去了学生刚萌动的好奇之心。结果出来了,还想什么呢?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依赖。如果及时抓住学生萌生好奇心的大好机会,而改为:“静电力大小的公式表示与万有引力定律有着‘神似’,也是非常简明、漂亮。同学们可以对照两个定律研究的对象有什么相似之处,想一想,再粗略推断结论。”气氛宽松了,学生的思绪就会像刚开闸门时的河水一样奔流,于是问题随之而来:

  ①研究对象都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只是一个是宏观上的,一个是微观上的,难道它们的结构一模一样?
  ②电荷的质量需要知道吗?
  ③电荷的质量太小了,常可以忽略不计的,难道要知道它们的电量?
  ④电荷之间的引力或斥力与电荷之间的距离有关,难道静电力也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一个个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以后的真正结论将会牢固于心,难以忘记,学生的回环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置一些空白,如在问题讲到关键处时有意卡住,或者有意揭示出某一不完整的物理因素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物理问题的潜在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例题:总质量为M的卡车,沿着平直的公路匀速前进,一质量为m的拖车中途脱钩,当司机发觉时,车已行使了距离L,于是立即关闭油门前卡车牵引力不变,求卡车前后两部分都完全停止时相隔的距离。

  该题可用:①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②用动能定律求解;③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求解;④用速度-时间图象求解。教师可根据学生做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中之一详细解答,然后问学生该题有没有其它方法求解?再问学生若将该题作变换:将已知中的“距离L”改为“时间t”,求“相隔的距离”改为“相隔的时间”,则解法如何呢?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多了,知道也多,时间一长,量的积累会提早发生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教学空白的设置要灵活安排,要“空”的巧妙,“白”得灵活,以“空”引思,以“白”激思,以思发问,最后达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觉“内化”。

  总之,恰当设置空白,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梁旭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2005年4月
  [2]俞礼钧、全葆、兰红霞:《现代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宏雄 主编:《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