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物理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实施的几点做法与反思           ★★★ 【字体: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实施的几点做法与反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实施新课程一年来,既看到了新课程给同学的带来的可喜的变化,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困惑。笔者把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如实的呈现给老师们。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这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为了避免老师的课堂“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认真组织老师们,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精神,与老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经过大家学习讨论,认为新课程标准有下面两个显著的特点。

1.新课程增加了体验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直接体验。了解科学家发现知识过程的辛酸苦辣,这是一种替代体验。通过直接体验、替代体验,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投身科学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课程关注发展性

发展有三层含义:

(1)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在新的情景下的可移植性,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我们每年拿回了那么多国际奥赛的金牌,基础领域的研究却不领先,这么多的金牌代表什么呢?

(2)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新课程增加了一些近代物理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在经典物理学取得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还有他的局限性,还需要不断完善发展。这些内容尽管学生可能是半懂不懂,但并不影响他的教育效果。就如同在物理学大厦上开了几扇窗户,而阳光迟早会从窗户射进来,学生的视野会从这扇窗户延伸出去。

(3)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关注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关注对经济、文化的影响,要求同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实施新课程确实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

1.解决好新教材的部分断点

必修模块(1)(2)在一些章节的连续性上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增加: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时间图象 速度时间图象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增加:竖直上抛运动与竖直下抛运动

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增加:功和能

另外新教材从运动学开始,并引入矢量的概念,在矢量概念上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是多一个方向的问题,而是运算法则不一样问题。因为还没有建立矢量的运算法则,在处理匀减速运动时,矢量的符号的含义说不清楚,只好硬塞给学生。因此,如果从运动学开始,最好不涉及符号问题。矢量概念的学习水平最好仅放在了解水平。

2.区别对待“说一说 做一做 科学漫步 STS”专栏

这些专栏中,有一些是与现代科技相联系的,有些对建立基本概念很有好处,有一些体现了科学的方法,很多“做一做”栏目对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培养很有好处,也有一些介绍了物理学史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料,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价值。而对一些与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距较远的内容,课上一时也搞不太清楚,则在课后鼓励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3.对新增内容:把握教材意图,改变教法,体现价值

一共有7节新增加的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追寻守恒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推理、抛体运动的规律、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教材的意图,并不是增加高中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内容学习为载体,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上面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教材意图: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领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观念。

教学流程:课前问题导学──课堂讨论体验──老师点拨提高──强化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目的不是学习物理知识,而是把物理学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研究,体验物理学的继承与发展,体验物理学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领悟前辈大师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得其精髓,古为今用。如果采用老师一言谈,效率高了,费时少了,在学生心灵深处不能产生共鸣,就更谈不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一步:课前问题导学:回答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伽利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的精髓是什么?

           伽利略的成功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二步:课堂讨论体验:在上述问题的指引下,进行课堂讨论,由于已经经过了预习,讨论很成功,我们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层次完全不同,有的肤浅、有的深刻,同学们在相互讨论中,共享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伽利略当时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困难时,让学生自己体验了不同质量的小球在同倾角的斜面运动情况,并定量测量了时间与位移的关系。

第三步:点拨提高,强化研究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总结出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把假设、实验、逻辑推理相结合,并指出逻辑外推的推论同样要接受实验的检验。

过程不同,结果也一定不同。经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真正理解了一代大师的思维风范,也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埋下了创新的火种。

(2)教材意图: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拓展视野。

教学流程: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类比联想──方法迁移

     独立探究──体验方法 互动交流──共享成果

     精讲成型──注意个体差异性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的指向了某一具体的物理方法或观念:守恒的思想、微分与极限的思想、利用图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正交分解的方法、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方法,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亲身的实验,经历探究的过程,强化对方法的理解,享受探究的快乐。教师要创设类比的情景,合理设计问题的台阶,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学习的包办代替者。

独立研究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那种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全程控制教学进程,通过老师层层设问围堵,把学生引进老师预设的埋伏圈,这种做法是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创新的意识。独立研究就是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允许探究的途径、结果存在差异性,为老师解决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依据。

精讲成型:这一步是解决个体差异性的重要一步,要让基础差的同学感觉他们的探究也有收获,借助他们自己的探究、同学的交流、老师的点拨,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规律。

如向心加速度方向的运动学推理教学:

展示常见的匀速圆周运动(月亮绕地球 光滑水平面上细绳拉小球的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瞬时加速度的方向?

老师引导:能否由a=△v/t给出一般性的证明?

情景创设:如速率为V,转过θ角,求:该过程的平均加速度的大小方向?

类比联想:怎样由平均加速度过度到瞬时加速度?

怎样有平均速度过度到瞬时速度?

独立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瞬时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互动交流:没解决的同学可以回答遇到的困难,由老师或其他同学来帮助解决

精讲成型:精讲速度变化量的求解、由平均到及时的极限思想,归纳小结。

4.避免僵化的、形式化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流程,把握课堂科学探究的内涵

(1)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要素的教学。

首先要区分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的区别,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研究有它的一套程序,而且与实验密不可分,因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便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这也是相对论起初不被人注意的原因。而课堂的中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所以在探究要素上可以包含科学研究的过程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在利用已知规律做逻辑推演时,由于并没有超出规律的适用范围,所以有时也不用进行实验验证。所以,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过程要素的教学。不搞科学探究的八股文。

(2)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学习过程与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并重。

我们一方面对确实能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内容,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某些内容,只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如:利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我认为该实验的意义是:让同学经过体验形成这样的意识,在一个新的领域应用原有的规律得到的推论,一定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只注重: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而不进行实验的设计、误差分析等;对斜抛运动的规律,只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直接进行理论推证,不再猜想,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5.科学方法的教育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不断反复,才能形成迁移能力

经过学习,对于科学方法我们有这样的认识:科学方法的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离开了内容谈方法,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东西。科学方法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在陌生的情景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并自觉运用。科学方法的迁移需要同学积累感性认识,不断反复,才能完成。

经历某个情景、感觉到矛盾存在、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努力、解决了矛盾、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再次经历某个新的情景、感觉到类似矛盾存在、回忆经验、解决了矛盾、又一次的积累了感性认识,然后还要经过多次的类似经历、强化感性认识,才能完成对一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抽象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新的情景中,通过一次次成功的迁移,理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强化。这就是实践论与矛盾论的观点。对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极限的思想,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匀变速位移的求解、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变力的功。只要抓住一次一次的机会,每一次都不急于求成,让同学能感觉到矛盾存在,老师要通过类比的方法,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不断反复,不断进行总结、抽象概括,最终形成类似情景下的自觉迁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学生的可观测行为发生的变化

1.加深了概念、规律的理解

在我校的期末考试中,选择题、中等难度的题目的正确率超出了我们的希望,年级预期平均分为75的试卷,但实际平均分达到了82分。说明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对概念规律的初步应用确有好处。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由于课堂不涉及较难的应用问题,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讲,但很多同学能自己钻研,积极和老师交流。老师课后比以前忙了很多。所以,期末考试,各班的高分人数较多。这确实是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作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3.基本上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实验探究的方法、极限的思想、一些物理学的方法、观念,经过多次接触,不断强化,在同学心中已经生根。以至在学习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的运动学推理时,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能自己找到方法,自己研究并得到结论。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四、新课程实施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1.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进度、难度难以与高考节奏合拍

按照新课标标准课时,必修(1)必修(2)只要72课时,没有计算每章用于规律的应用、复习检测的时间,我们实际用了约80课时。新课程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由于进度快,反复少,特别是规律应用的课时很少,学生还是感到物理很难学,极少数同学严重掉队,甚至中途已经放弃物理学习。

同时高二内容比原先增加,还有5个模块,在高二阶段很难结束新课,难以与高考时间节奏合拍。

2.如何解决重过程教学与教学评价重知识应用的矛盾

现在的教学评价也就是考试,一般为知识应用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少有手段。课堂重过程教学的老师,与重习题应用的老师相比,考分不会有优势,有时甚至考分更低。因此,要改变教学评价的手段,让重过程教学、重方法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评价当中,呈现优势。只有通过这样评价,才能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