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物理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想           ★★★ 【字体:
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想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7    

    作者:三明一中 吴锦裕
  素质教育不是游离于具体学科教育之外的一种抽象的教育模式,它扎根于学科教学之中,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本文仅对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做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体系应该是由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的可以良好运行的系统。
  一、物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物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仍然是物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物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体系。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4月在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形势报告中指出“基础教育要彻底根弃以‘应试’为目的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精神,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精辟论述。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具有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带有学科教育的特殊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无视这些特殊性。中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学到比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受到的思想教育,是他们今后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物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应是:学生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物理品质,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思想、物理能力等。在实施过程中,又可以分解为如下四个培养目标:
  1.懂得物理学的价值。通过物理学和物理学史的学习,应让学生懂得物理学在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学生能用物理学的概念、方法、态度上观察、分析、解释各种物理现象,形成良好的物理感知能力,形成唯物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2.形成物理学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物理能力充满信心,掌握内容丰富、体系较为完整的物理知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或生产中提炼出物理模型,并应用论当的物理方法解决。在实际问题和困难面前有稳定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意志品格。在教学实践中为物理工作者所认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能力有五种,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地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观察与实验能力。
  3.掌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熟悉物理理论的建立过程,熟悉物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学的逻辑的、非逻辑(直觉)的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的思维能力,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4.学会物理学的交流语言。物理语言主要包括:表示各种物理量及其单位的物理符号,表示事物物理特性的物理概念,表示物理规律的物理公式,形象表示物理情景和过程的物理示意图或物理图像物理语言具有科学、严密、直观的特点,熟练掌握它能深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顺利进行科学交流。物理素质教育应包括让学生初步应用这种简单、准确的语言,提高学生学科交往的能力。
  物理素质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目标与物理学科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对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对于真理的追求及辩证思想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还能超越物理领域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
  二、物理会后教育的操作体系
  如何针对物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物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并举。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素材,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把思想教育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加高中教材中常常渗透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假设、演绎、验证和推理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科学内涵。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课程结构、教学方应运、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入进行改革探索,创造多种途径,促使深山课外结合,动手动脑结合,独立思考与讨论探究结合,不断拓宽物理教学的思路,力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2.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并举。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的广度、深度、难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接受的,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和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举。在教学认识活动中,人的心理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智力因素主要承担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对具体的学习任务起着执行操作的功能。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系统称为动力系统。该子系统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调节的作用,即对学习活动起着发起和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这两个系统缺一不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二者并举,促使个体智能素质与个性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举。在促使学生一般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给予特别的点拨与关注。创造能力是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成份之一。当然,对于中学生,主要指初级层次的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掌握的方法。一般能力与创造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般能力的发展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创造活动中又能促使一般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二者并举。
  5.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学会求知并举。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能将自己知识、观点简单移植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作出选择。另一方面,教师闻道在先,学有所长,较懂学习方法,能有效调节学生因经验不足可能产生的失误,能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向、质量、效率。因此,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是手段,是外因,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学会求知,将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应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本领。
  三、物理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回答《中国教育学刊》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努力实现以下六个方面观念的转变。
  1.转变教材观。柳斌同志指出: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来制定课程教材体系和编写教材,要实现课程教材体系的素质教育化”笔者理解“素质教育化”的教材应体现以下“四化”:教材现代化,能反映现代物理的成果;教材多样化,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教材通俗化、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材体系化,能反映物理学科基本结构和体系。另外教材本身应有知识要求、能力培养、情感陶冶、认知提高、思想方法、品德教育等素质教育的内容或要求。
  2.转变教师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泊罗教育工作时讲话中指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用最少的时间教得最好,获得最佳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中学物理教师,应有数理交融、文理互通的知识结构,有手脑并用的多种技能,有指导学生参加活动课的本领,既能上好必修课又能胜任选修课。可以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必将造就一专多能、博学多才、良好人格魅力的新一代中学物理教师队伍。
  3.转变知识观。传统教育过多强调用一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不同学科知识渗透与应用。实施素质教育,要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与综合。当代科学发展的两种突出特点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在物理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强调物理知识、技能的教学,还要注重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尤其要注意物理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往“广博”进而向“精、深”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4.转变课堂观。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是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观。当用要树立大课堂观念和改革课堂的氛围、必修选点活动三个课程板块的有机结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要努力完善素质教育的大课堂结构,为学生创设动手制作、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习与活动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求知、做人、生活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必然压抑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努力改变课堂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压抑为顺畅,放松学习,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给学生以讨论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创造才能用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健全发展。
  5.转变人才观。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宗旨 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达到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可否认,教育应培养高级专家、学者、政治家等专门人才,但更多的应是培养大量手工艺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普通劳动者。
  6.转变评价现。教育评价有甄选和发展两种功能。过去,人们对评价的甄选功能较为重视,通常通过甄选来体现教育对人才的分配作用,而对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不够。作为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教育评价应从重视甄选功能转移到重视发展功能上,要根据评价导向和反馈信息调节教与学的过程,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优化,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另外应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完善教育评价的体系, 使之更趋于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①《素质教育研究》,北京西城教育学会编,1996年第5期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