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体育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三大价值           ★★★ 【字体:
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三大价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镇海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摘要:本文揭示体育游戏的机理,并证明这一机理在体育课中有三大应用价值,即内容手段价值、组织建构价值与模式指导价值,同时指出各价值的表现形式及所需条件。

  关键词:体育游戏 机理 体育课 价值

  Abstact: This thesis aimes at revealing one of the theirs on games in P.E.classes. This theory is proved to have a considerable value of application which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P.E.class as to its content, means, organization, mode, ect. Meanwhile,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its value and the necessary cenditions are also explord.
Key words: theory, P.E.class ,value ,physical game

  1. 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对游戏的关注,方兴未艾。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乃至文学都作出学科视角下的注解。对游戏概念的界定与游戏种类的划分,自然就有各种各样的结果。在英语中,play、game 、sport 都有游戏之义。因而,何为体育游戏,眼下也没有被体育界所公认的定义。在这一状况下,要论述体育游戏的价值与功能,因失去统一的"量纲",使理解与沟通造成困难。大约十年前,业内人士喜欢用"活动性游戏"作称谓,而在游戏的分类中,爱用"体力性游戏"作指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学科建设的需要,人们已习惯于"体育游戏"作概念的名称。我们以为,体育游戏与活动性游戏或体力性游戏,还是有区别的。从外延上看,三者之间似乎很难分出大小,但从内涵上看,三者分别所指向的是体育性的、活动性的、体力性的。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价值论的角度作分类而命名的,而活动性游戏与.体力性游戏是从游戏本体论的角度进行分类后的产物。换言之,凡是能为体育运动服务的游戏,都可称之为体育游戏。在这里体育游戏的操作定义是体育的游戏,它通常所指的是集体性的、有组织的、半正规性的游戏,它以体力活动为主,但并不排除智力性游戏,如集中注意力练习。

  任何具体的游戏个案,都有它们家族的相似性。[1]本文欲揭示的三大价值,就是以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作为思考的逻辑起点,同时与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相联系。通过揭示体育游戏与体育课这两大范畴可能发生的关系,使游戏理论在体育课教学中得以演绎。作这一努力,既可以实现体育游戏创编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又可以为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的武器。

  本文运用文化学对"文化"三个层面的划分方法(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对体育游戏也作三层面的考察,认为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应该有三大价值:器物层面上的内容手段价值,制度层面上的组织建构价值,观念层面上的模式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翁伟炯(1968-),女,宁波人,中教一级,教研组长


  1.内容手段价值

  儿童热衷游戏,青年崇尚竞技,老年践行健身,似乎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种必然。这种必然,自然被教育者所认识。尤其当前的体育课教改,强调学生的兴趣与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与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理所当然地成为体育课教学的宠儿。而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充当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手段与内容。

  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通常的作法就是慢跑两圈再做几节定位操。这种模拟训练课活动程式的作法,逐渐被小学生适应与习惯,但到了中学与大学便招来厌倦与反对。于是人们想到了游戏。由于准备阶段的主目标是舒筋活骨,克服人体的惰性,因此,大量的游戏个案就成为准备活动强有力的手段。大量不等于全部,游戏能否成为准备活动的本身,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小学生喜欢而中学生却不屑一顾);(2)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队形等);(3)效益性强(不需要特别的器具与场地条件等)。

  依照这三条筛选游戏的标准,追拍类游戏、球类游戏、报数类游戏、集中注意力练习,通常比较适用于准备部分的内容。从体育课的角度上看,投掷、跨栏、单双杠、武术等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要谨慎使用游戏,用它充当准备部分的活动内容。

  体育游戏是可以创编或组合的。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性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课的需要自由选择或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灵活多样,人为的游戏完全可为具体的目标改变自己的样式内容。毫无疑问,体育游戏,同样可以作为体育课基本部分后半段以及课结束部分的练习手段与活动内容。事实上,体育游戏对体育课而言,它所起的内容或手段价值,已被广泛认同与应用。然而,体育游戏最本质的属性,却不易被人们觉察,因而也就不可能在体育课中得到完满的演绎。这就是本文力图要阐明的第二大价值即组织构建价值。


  2.组织构建价值

  在竞技场上,规则与规程都强调Fairplay,即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如100米跑,选手要蹲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以静止(初速度为零)开始。有人偷跑,初始条件不等,故重新再来,这就是公平。然而,尽管许多竞技项目都来源于游戏,但游戏中的公平,与Fairplay有所不同。竞技场上的机会均等,是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而不是取胜结果均等。取胜靠的是实力与临场发挥,比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分辨出谁是金牌得主,谁是亚军与季军。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而是取胜的机会均等。游戏比赛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使任何个体或团体都有同样的概率获胜。这就是游戏,作为一种竞赛性事件,让儿童少年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所在。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不重复单调,在每一次比赛前,都让参加者对取胜充满信心与希望。不确定性是体育游戏最本质的属性,也是构成游戏魅力的机理所在。那么,这一机理在体育课堂中是如何演绎的呢?

  要论述这一问题,首先要探明体育游戏中"不确定性"的表现形态。笔者的初步探索认为,体育游戏中欲表达其"或然性",通常的做法是:(1)实力差异的弥合,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某项素质(速度、力量等)或某种运动技能,就能取胜。如足球比赛,实力、裁判、观众、教练等因素都参与成败结果的制造,顺便提及一下,足球项目最接近游戏的"本我",道理就在于此。(3)碰运气,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

  体育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是靠比赛各方实力的均衡性来获得的,如果活动前无法消除实力上的差异,则采用多种活动的组合,使活动(比赛)的结果带有偶然性。倘若以上两条都不具操作性,即干脆纯碰运气,使比赛的结果谁都难以预料。

  反观课堂教学的实际,许多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感兴趣,而对这些项目为教材内容的体育课却提不起兴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产生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运用体育游戏其活动建构的原理,完全可以化解这一矛盾。具体地说,不外乎有三种活动建构的办法:

  2.1目标分组 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小组,小组一经确定,许多体育教师在执教中就不愿打破。在小组之间的比赛活动中,一般只顾及人数上的相等无视小组之间实力上的落差。落差的存在,获胜的强者固然喜笑颜开,弱者的失败,却使他们无从体验活动的成功感。因此,要采用目标分组,以距离、高度、次数、命中率等指标,作为小组划分的依据对照不同层级的指标,把班集体重新划分为目标各有不同的几个小组,各组在各自的目标要求下进行活动,实现或超过目标者为比赛的胜利者。这样就能消解众口难调的矛盾,使活动比赛充满诱惑力。目标分组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场地器材的宽裕性,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小组人数易分配等。当这些条件不具备,目标分组的可操作程度就不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小组组建的办法。

  2.2兴趣分组 它也可称之为内容分组。这里的内容有两层含义:一为活动的项目 (教材内容),二为练习的手段。故兴趣分组,既指学生活动不同的运动项目,又指在同一项目内容下作不同的练习。兴趣分组,一般只适用于"吃不饱"的学生,通常在复习课中进行。兴趣分组,既可以消解厌学现象,又可以解决"吃不饱"这一难题。

  2.3 临时分组 在许多时候,究竟是吃不饱还是跟不上很难弄清楚,这时采用临时分组比较合适。如耐久跑,学生个体在出发前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自己是名列前茅还是拖尾巴的部落。这时,如画出三道跑道,并要求每道跑道上的前三名要向外道跑,后三名要移到内道跑,这样就能消除差异,既可表现英雄本身,又能让弱者感受集体的力量。

  如果说目标分组是游戏中的"让子",那么,兴趣分组就是游戏中的"多因素组合",临时分组就是游戏中的"强弱互换"。游戏活动的组织建构原理,还可以运用到体育课教学的其它领域,如思想教育、练习法等,限于篇幅,不再讨论。更需要讨论的是体育游戏的快乐性及价值观,能为当下的体育课教改,提供思想的武器。


  3.模式指导价值

  "游戏是一种随个人意志而自由选择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的欢乐,作为参加活动的原始报酬。游戏一词具有两种定义:一是指无一定形式的虚构活动, 一是指有一定形式的正式活动"。[2]不管何种类型的游戏,玩游戏是为了好玩,体育游戏也该如此,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如仿生动作、艺术动作、反常动作等)、输赢体验(输得惋惜、赢得艰难等)、违规判罚(表现节目、搬器材等)途径获得。从而使学生获得最高贵的社会品质--公正与公平,利己却守约、分享又共承。体育游戏活动虽然不求这种品质,但是却拥有这种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理想的体育活动,应该是一种经典的寓教于乐活动。回眸体育课教改二十年,从线性的生理维--注重课的密度与负荷,到平面的心理维--注重健康、快乐、兴趣,再到立体的生理维心理维社会维--注重成功与个性,这一发展历程,是多么的艰难与无奈,以致于至今还有许多人还处在线性思维阶段。关于这一点,从近两年的教改论文中,就可以得到证实。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个体与社会的思维发展水平,事牵万端。思维方式主要依赖理论上的支持。在观念的推陈出新中,如何从竞技层面转移到育人层面上来,几乎成为思维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而造成这一"瓶颈"的最大缘由,就是缺乏游戏理论的研究与运用,缺乏游戏理性光芒的照耀。本文以为,日本体育课教学发展三十年,成为各国效仿的对象,成为学校体育最发达的国家,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思想武器--游戏理论,使"快乐体育"模式逐渐形成与发展并走向完美。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影山健教授等人提倡的"Trops"运动,就是运用游戏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与竞技比赛正好相反的新型运动,它比起竞争,更重视协调;比起技术,更重视表现;比起争斗,更重视共存;比起继承,更重视创造。[3]这一运动价值观,几乎就是游戏理论演绎的结果。由此可见,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完全能显现出其模式指导价值。我国著名体育人文学者胡小明教授,其研究的其中的一个成果--体育:从工具回归到"玩具",也充分显示了游戏理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普适意义。

  体育课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单从生理层面上寻找新路,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仅仅为"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中考"作注解,终究要成为"昨日黄花"。历史需要业内人士,在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填补许多空白。笔者深信,体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就体育目标的确立,教材内容的编选,教授方式的创新,活动的构建等方面,都会给有志者带来灿烂的星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8
[2]体育大辞典. 台湾商务印书馆[M], 1985
[3]王章明,张晓英 关于Stunts与"Trops"[J],体育学刊,1997(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