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美术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地方民间美术文化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研究           ★★★ 【字体:
地方民间美术文化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研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    

[内容摘要]本课题于2005年开始,便通过由学生提供线索、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上网查询信息、咨询有关文化部门以及发动周边兄弟学校老师参与等方式,对航埠古镇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展开了调查研究。本研究以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背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有趣的多员课堂为目标,对航埠地区内的传统艺术文化以及将其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经过研究,我们选取了桔子文化、西安高腔、古镇建筑、农民画等方面的素材进行教案编写,并实践于美术课堂。结果表明,开发地方乡土文化对现有的教材而言是一种新鲜血液,是有力的补充。而且,在课堂实践中,地方乡土文化以他带给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最终使美术教学质量提高。研究还激励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的提高,逐渐转型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一、课题提出[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

1、大环境下的文化背景

从原始艺术到古典艺术至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艺术,我国传统美术文化在经历了“分化”、“裂变”和“横扫”之后,已是满目苍夷。如何拯救和发掘失落的艺术文化,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美术文化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振兴民族文化就得靠教育。因此,挖掘、收集和整理地方传统美术,并有选择性的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是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素质修养的最佳途径。

2、现实教学背景及学生、学校背景

我们总是抱怨农村美术教学条件差,课程资源匮乏等等……其实,如果我们将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我们会发现,相对“落后”的农村以它独特的方式保留着的原本的那份清纯古朴,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是一笔财富,更是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农村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和品类以及自然资源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

我校所属的航埠镇在被称为“四省通衢”的衢州市郊。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衢州的重镇,历代以来就是衢江航运的重要商镇,是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会聚点,曾几度繁荣鼎盛,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反映艺术文化的文物遗产。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和利用航埠美术文化素材充实农村美术课程,拓展农村美术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从而使得地方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就成为必要和必然的举措。

3、新课改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施对恪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冲击,无论从教学理念或是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解读都给广大美术教师焕然一新的感觉,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教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是深得美术教师们的认可和赞赏的,然而由于地域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不能尽善其用,尤其是对一些条件不太理想的农村学校来说,新教材的实施利用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出现的陌生资源对许多农村学生来说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致使教学中依然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借助航埠古镇特有的人文风貌以及艺术文化遗产,让学生接触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也就是打动他们情感的最佳方法,是引导他们进入美术艺术殿堂的最佳捷径。

    4、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使现有新教材得到有力的补充;

  (2)通过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使美术知识构建与校本、乡土文化有机的结合;

  (3)通过吸收地方传统艺术文化为补充教材,使学生把美术的知识、技能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具有一定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人,为培养社会人服务;

  (4)通过教育这一渠道,传承与延续乡土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追赶潮流的现象,古老的建筑特色逐渐消失,西方节日的盛行,而本土的传统节日逐渐淡薄,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形成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逐渐失落。因此在少年儿童艺术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航埠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道德美育的需要

航埠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因素而形成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现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少年、儿童)长期的耳闻目染,对这些文化现象及风俗习惯最为熟悉,较大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和行为。充分整理和运用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美术教育中,通过研究和实施有效而多样的美术教育方式,不但能传播、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文化内化,达到感悟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爱乡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珍视民族美术文化瑰宝,使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及良好的民风民俗得以延传和发扬光大的最终目的。

   3、新课改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学习经验。《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通过整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通过教育的方式“解释”其审美和道德意义,能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地方优秀的民族和民间美术,将美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

衢州属浙西盆地,因其处于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的交汇处,被称为“四省通衢”,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航埠是衢州的重镇,是古代衢江航运的重要商镇,是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会聚点,曾几度繁荣鼎盛,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反映艺术文化的文物遗产。那些古老而美丽的传说、雅致的陶瓷艺术品、精致细巧的剪纸工艺、历经百年却依然威武庄严的祠堂、见证着一代代贞洁烈女清苦一生的牌坊、古朴考究的民居、还有那铿锵的道琴和淳朴的西安高腔传唱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这些历经航埠百年风雨的见证,如今完全可以进入我们的美术课堂,以它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学生讲述航埠古镇曾经在艺术上的辉煌,让后人在它神圣而古老的艺术殿堂中得以升华、精进。因此,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和利用航埠美术文化素材充实农村美术课程,拓展农村美术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从而使得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地方民间艺术的以传承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顺理成章了。

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研究的概述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已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是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一点已成为各国教育者的共识。中外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中都包含有关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条文,例如:1992年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 - 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又如:1994年,美国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队和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音乐会和其他各种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艺术学习的宽广的资源。”再如:198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编》“第3指导计划的作成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由此可见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在新一轮的美术课改浪潮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开始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以补充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问题,已经开展了对地方艺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并通过教学实验做了教学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也有一些关于开发利用地方艺术文化资源进行美术课程资源拓展工作方面的文章发表,例如浙江省文成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陈茹发表的《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基于文成县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就对地方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作了阐述。又如陆苏华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浅谈地方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的李永永的《承传与发展——谈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意义》、湖北省教研室的向莉发表的《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等文章也都阐述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及其可以充实美术教育资源的可行性。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地方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汇到美术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层次上,对具体应如何将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很好的融汇到美术课程教学中去的方法和途径还研究甚少,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融汇了地方美术资源的美术教材体系。因此,我们将对如何把地方美术文化融汇到美术课程资源中,形成较完整的教材体系,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真正发挥起效用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我们主要采用的是:

走访法——走入乡村寻访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收集第一手资料;

考证法——到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查询资料,以对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做进一步考证,核实其真实性和确切性;

资料分析法——分析被考证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以确定其对美术教学的可用性;

思辩法——提出将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编入美术教材的方式;

实践法——将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编成美术教案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经过

新课改的实施无论是对美术教师或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自我挑战,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一种冲击。可以说,新课改为美术这一学科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新课改以来,各地区的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教学方式上都给人以一种新鲜感。但这种让人兴奋的新鲜感也给农村师生带来了一定的烦恼。各版本的教材基本将知识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层面,在知识结构上是更为合理化了,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所需要的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各类信息量、图片量就大大的增大了,教具和学具所需要的材料和形式也多样化了,这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较窄的农村学生来说,在理解和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对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家庭经济有限的农村学校来说,要完全的按照课本内容实施教学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因此,近几年来,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致力于针对本校美术教学的条件和情况,对美术课本教材进行了补充,以更好的适应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和农村学生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

(一)调查与分析

为组建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能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同时又能符合教学知识结构的素材,本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起就开始了对我校所在的航埠古镇区域内的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展开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通过学生提供本村的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到相关文化部门(市级、区级文化馆、博物馆等)查询资料、发动周遍的兄弟学校老师一起参与等方式,收集、选择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及编写教案。

1、淳朴的民间戏曲——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是衢州土生土长的戏曲声腔,目前已被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嘉靖时江西弋阳腔流入衢州,融合了昆腔,形成昆弋高腔,因衢州旧称西安县,故名“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又叫“衢州高腔”,是衢州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我国最早出现而又成熟、完整的戏曲形式——南戏的遗存,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已有400余年历史。

戏曲在编剧、舞美、器乐、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戏曲本身的故事原形也来自与社会生活的本身,因此通过对戏曲的剧本、舞美、器乐、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是孤立的存在的,适当的选取西安高腔中的某些戏曲片段,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戏曲中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服装、言语、唱腔等)的塑造,了解某个时代社会形态的一个侧面,了解这个社会形态下的艺术审美形式以及艺术创作特点,有机的把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有声有色。

2、古老的乡土建筑

航埠古镇历经几百年,如今的古镇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由于明清时期徽商来到航埠古镇贸易、定居,因此许多民宅、古祠堂、牌坊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在航埠镇中心就发现一幢清代徽州会馆及若干套徽商祖居。徽州会馆部分已毁,但大部分尚存;徽商祖居仍保持历史原貌。这些建筑呈典型徽派风格,部分构件在浙西并不多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将这些古建筑材料收集整理后形成美术教材,使之进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了解古代建筑特色以及相关的古代工艺美术知识。

3、朴实、大方的民间刺绣图案

航埠古镇上还有许多老一辈的人仍然在使用传统手工刺绣的鞋袜、鞋垫、围肚、枕顶、烟袋、钱包、针扎、荷包等服饰和生活用品。这些手工刺绣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用它来装饰和美化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图案内容丰富,有八宝太极图、吉祥如意、光圈、云气、植物花卉、鱼虫鸟兽等;构图形式多样,有云雷纹、水纹、卷草纹、绳纹、米字格,直到九宫格中的窗景式等,应有尽有。这些民族风格的图案是为我们的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只要稍做引导和整理,是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工艺设计时随手可得的好元素。

4、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凝聚着勤劳质朴的人民的智慧、情感与对生活的希望,也是反映航埠古镇文化的一个侧面。了解古老的传说,可以让学生从传说中感受自己先辈们的生活与情感,以更好的理解古镇的文化与艺术,从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

5、赋有浓厚乡土味的农民画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大多是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近年来,现代农民在原来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油画、水墨、剪纸、版画、线描、丙烯画等多种形式,使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航埠古镇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桔乡航埠美丽的桔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大部分没有什么绘画技法训练的孩子,用农民画这种最直接、最简单的绘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教案的编写

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选取了桔子文化、西安高腔、古镇建筑等方面的素材编写了教案,并尝试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课题的结果与分析

(一)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是现有新教材的有力补充

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接触到了自己身边的艺术,将学生带入生活艺术中,感受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美,在真正用心感悟之下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是现有新教材的有力补充。

(二)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带来了美术学习的转变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学习

由于对流失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本位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主体作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和较多机会,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宰掌控,自己主导着自己的学习内容。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建构学习,学会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走出了以往以灌输式、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能在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互动、交流,学生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真正做到学习各取所需,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在收集资料和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时间是让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走进生活,走进他们熟悉的乡村进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小组活动就需要事先制订一个详细的任务计划,因此就需要每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擅长特点进行安排,因此每个学生的分工不同,任务不同,这给了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学习中兼顾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习平等,因材施教。

3、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在乡土资源补充了课本教材之后,基于所学的素材都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各种美术知识。而经过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面对背景性的材料处理应用,对信息材料的把握和应用,都体现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因此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美术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与其它学生不太接触到的现代作品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富有地方特色的、与学生生活贴切的艺术形式。在创作设计方面,学生更自然的、更能得心应手的应用具有乡土特点的创作元素,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作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通过研究课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并成功转形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在教学和专业上都得到的锻炼和发展。论文《以航埠民间美术文化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获柯城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挖掘航埠民间文化补充美术教学资源》获衢州市教育局艺术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优质课《寻找失落的西安高腔脸谱》获柯城区中小学美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衢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三名;案例《完美的遗憾》获柯城区2006年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二等奖,获浙江省2006年美术学科教学案例三等奖;《桔子红了》被选为省长工程美术研讨会中仅有的两节公开展示课中的一节,这节公开展示课受到专家和各地区教师的好评,并受到邀请再次在省级美术新课程研讨会上开课。

(四)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了地方传统艺术文化

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代各类信息带给孩子们的无穷新奇和诱惑让孩子们无视于这些凝聚几代人的艺术结晶。抢救古老的艺术文化是为了从个体角度扫描民族文化兴衰的轨迹,人类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好好的延续这些艺术文化的精髓。而要振兴民族文化就得靠教育,因此,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们,很有必要让学生接触这些传统的古老的艺术,让他们能正确的、思辩的理解和欣赏这些凝聚了几代人对生活的感悟的艺术。并让学生能结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和设计理念,在传统艺术美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新。

(五)存在的问题

1、在编写教材时容易走极端,容易过于强调体现民族艺术,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是不相同的,或许有一些学生更追求时尚的、现代的风格。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接受事物的心理特征,更好的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时尚艺术融会结合。

2、学生有很多的好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表现出来。原因一,过于忽略在技法、技巧上的要求,因此容易造成学生有创作的冲动,却没有表现的能力;原因二,受材料限制;原因三,少数学生可能还是受到自身心理上的影响,认为自己不会画,做什么都不行,因此不愿动手或是不敢动手。

六、主要参考文献

[1]、作者:陆苏华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浅谈地方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作者:向莉  《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 湖北省教研室
[3]、作者:陈茹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基于文成县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5期
[4]、作者:李永永  《承传与发展——谈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意义》,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5]、主编: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