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感悟 想象 思考──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反思           ★★★ 【字体:
感悟 想象 思考──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反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    

摘要:学生困惑于历史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笔者认为应将教材内容材料化,充分依据相关材料,由师生共同营造尽可能完整的历史图像,先对历史进行一番想象、分析的处理,将历史学习变为一个通过图文材料认识历史的自然过程,从而提高高考历史复习的实效。

我所任教的两个高三文科班是两个很普通的班级。学生常常困惑于人教版五大本历史教材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许多知识刚刚记住不久又忘了;有些知识即使记住但在考试中又不能灵活地运用。与重庆目前使用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川教版)相比,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程的描述难免高度浓缩,更注重对历史原因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历史内容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把握。学生在使用教材时不可避免的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触目皆是一大堆需要记忆的知识。熟记并理解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重庆从2006年开始文综自主命题,据市教科院龚奇柱专家统计,约有75分的内容是考查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并非纯粹考死记硬背,以小专题为视角,考查对知识的理解、阐释、运用等方面。以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考查的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将这些知识建立在一味死记硬背上,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命题要求的。近读台湾知名学者张元教授谈历史学习方法的文章《What,Why and How与高中生谈学习历史》,他对此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

“我们读到某一段历史时,先想想,那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呢?尽量使那些事情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构成一幅历史的图像。”

“就以人物为例,每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的心中,都应该栩栩如生……历史人物绝不应该只是一个曾经做过某件事情的人的名字而已。我们在学历史时,读到某个人物时,如何能够如见其人呢?也许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学问性情所知不多,但在有限的资料上,也要驰情地想象一番: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如何做这些事?这些事情对当时以及后来有何影响?他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启发?只要我们多想一想,这位人物就会留在我们的心中。”

“应该多想一想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是原因的探讨,历史是离不开原因的,时间序列中的因果关系正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结构,抽离掉这一部分,历史知识就无法成立。……导致一个结果的原因不只一个,在好几个已经列举出来的原因之中,是否包括了最重要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个原因比其他几个重要?都是必须说明和解释的。而这种探讨最重要的原因并加以解释就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步骤,在踏出这一步,进行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思考、分析和推理。相对而言,在讨论历史上的因果关系时,记忆力是派不上用场的。”

张元教授的这些见解表明:历史并非一门主要靠记忆的学科,重在对过去事情的理解、阐释、探究。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发挥历史的想象力去神入历史,感悟历史,多想一想教材文字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场景,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上的因果关系,增强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吸取历史智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查阅自己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反思日志,我在发掘与历史人物相关的细节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兴趣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我尽量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图文材料,使教材内容材料化,同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细节的材料,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神入到历史场景中去。这些感性材料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降低历史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结合史实推导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我发现,凡是在教学复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激发了学生思考兴趣的,学生反响就比较好,对学生的触动就比较大。现摘抄数则如下。

学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时,我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时期各方面的文化成就,阅读相关的一些图文材料,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集中讨论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成就所体现的主要特点,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紧扣材料进行总结,发言比较积极踊跃,要点如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运用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是汉族和其他各族共同创造的;政府对科学研究进行扶持,有专门的机构参与,如元初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如郭守敬关于科技的观点;实用性加强等等。(2006年10月13日)

上午在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时,我引用了数则有关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得以产生?启发学生从资本主义产生所需要的政治前提、资金、市场、技术等条件方面分析,学生从对不同材料比较、分析中掌握了理清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较之死记教材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条件的原因要点,更显轻松自如。(2006年11月16日)

有关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功绩,教材有一句结论: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理解这一相关结论时我补充了一则关于周恩来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的史料: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第一军一师和二师、第三十三军等部都卷入了这一血腥大屠杀之中。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不幸在这场政变中被第一师七团的士兵抓住,关押在闸北宝兴里一座天主教堂(临时团部)里。幸运的是,负责处置周恩来的师部军官酆悌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与陈赓、左权等是同学,他非常敬仰周恩来的才华,纵容部下放走了周恩来,蒋介石后来知道此事,在抗战时期找了个借口,把他杀掉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这则材料看,共产党的主张、共产党人的个人魅力在国民党人士中有没有影响?当时国民党内部是否都赞成对共产党人的屠杀政策?周恩来的幸运说明了什么?

学生对这则材料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思考,对教材的结论性文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因为这则材料创设了一种思考的情景,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材料情景下回忆、想象,重构历史的图景,对材料进行阅读、归纳、分析、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要点结论的枯燥乏味。(2006年12月21日)

近几节课复习抗战史,我没有额外补充课外大量的材料,而是对散见于教材不同地方的材料集中到一起明确点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分析,充分使用,用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减轻记忆的负担,激发学生分析教材材料的兴趣: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17页有关不抵抗政策的材料、第22页有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材料、第29页有关国民党政府自卫抗战声明的材料和第34页有关蒋介石庐山谈话的材料,系统比较蒋介石、国民党对日态度、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挖掘教材材料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蒋介石政府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是从哪些材料得出这些结论的?怎样推导的?又是如何归纳和表述的?在整合材料分析思考过程中,学生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有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避免了死记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材料化,在重大历史问题上注意教材不同材料间的联系,进行深层次的推理和发现,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2006年12月30日)

在高考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规范化训练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比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有时教科书已有了明确具体的分析,如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地逐条地理解,但有时并没有明确而集中的分析,如世界近代史教材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依样画葫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规范化训练。我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挪用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模式,从诞生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2007年3月23日)

今天复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时,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列宁《论我国革命》的几段黑体字材料,学习列宁关于俄国革命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思路,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分析俄国革命发生的内外条件:

外部条件:普遍性→俄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给各国革命提供的有利时机;特殊性→俄国相对落后;民主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缓和矛盾。

内部条件:普遍性→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一样);特殊性→无产阶级相对集中,革命性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学生从对话交流中,感受到理论原理对分析历史条件、原因的巨大指导价值,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重要的历史知识往往是建立在依据一定的理论原理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老老实实依据教材死记硬背之上的。(2007年3月27日)

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评价,教材往往有成段的文字评价,让学生完全单纯地记忆效果往往不好,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帮助学生梳理出理解的清晰思路。如评价“凡尔赛的建立”,我引导学生从世界近现代史几大基本线索入手,进行思路的清理,思维的转换:

1.国际关系方面:使欧洲、中东、非洲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战胜国间也潜伏着危机。

3.社会主义运动方面: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对苏俄联合进行包围、封锁甚至干涉,使苏俄的发展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如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对危机。

4.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亚、非广大国家和地区掀起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评价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我仍然引导学生按类似的思路去分析。对学生进行类似的思维训练,避免了死记硬背,降低了理解、掌握的难度。(2007年3月29日)

以上这些反思记录,是我在日常教学复习中对一些感觉成功之处的心得之作,不成系统,但体现了我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理念:历史教学靠一味灌输,死记结论要点是没有前途的,应充分依据材料,由师生共同营造尽可能完整的历史图像,对历史进行想象、分析的处理,让学生逐步体会通过图文材料认识历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历史教学应围绕高考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尽可能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素材,在自主阅读、思考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考历史复习的实效。学生只有通过材料感悟、想象、思考的历史内容才会变成自己真正熟悉、得心应手运用的内容,而不是教材看似枯燥、僵死的文字叙述。这一理念算是与张元教授的见解不谋而合吧。
 
参考文献:

张元. WHAT,WHY,AND HAO,与高中生谈学习历史.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教学网(台湾).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