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化学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问题式教学           ★★★ 【字体:
浅谈问题式教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新思维。基于问题的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者广泛参与研究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学者问题设计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强调了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活动的社会互动性,学习内容的真实情境性。它符合新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学改革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设想,例如:锚式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主题式教学、问题开放式教学等。这些教学设想的基本思路是:将知识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探究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协作能力,最终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
问题式教学活动一般都具备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民主性
民主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惯例,要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谐发展。保证课堂民主性,是开展问题教学的基本前提。
2、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他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敢于实践,敢于发问,敢于探索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要是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将无法保证问题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探究性
探究性是问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探究活动是学生应用知识,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本保证。
4、合作性
问题式教学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师与生、生与生关系:合作关系。问题的解决需要合作来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给教师定位:发起者、参与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处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合作的重要性。
5、创新性
在问题式教学活动中,首先鼓励学生意识创新,学生能突破传统学习观念的束缚,从低层面的认识、记忆、理解升华到高层面的分析、综合、评价、创新。其次是鼓励学生方法创新,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路;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再次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德与智的交织,情与智的交融,智与能的统一,学生能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并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发展。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因此问题式教学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教学相关知识为背景,灵活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进行问题开发与设计,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组织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二、问题设计
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而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
1、问题设计的目的
基于问题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认知、加工问题表征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单纯的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思想显得过于片面,如果教师只是想提升学生分数与升学率,那么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往往只限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从传授知识的容量和时间来说,传统教学方式是有可取之处的,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教师捕捉问题的敏锐性将大大降低,而他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也会变得狭隘,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将是惰性的和被动的,既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耽误了学生智能的后期开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教育的长远目标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也是教师设计问题的根本目的。
2、问题设计的要求
(1)问题设计的计划性要求
计划性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对问题的内容结构提出问题的时机以及被提问的对象作先前的准备。如果课堂提问的随机性越小那么就越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与监控,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问题中得到应有的收获。
(2)问题设计的情境性要求
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交往过程。问题情境为师生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①涉及未知事物领域。只有当学生接触的问题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平衡时,学生才会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动机。
②问题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真实性越高,越能激发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即思维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的本能,基于学生对事物认知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③学生认知水平。学生总是把原有的对事物的认知作为思维的开端,然后才能是思维延续下去。如果把学生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境中,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混乱,也不符合认知规律。
(3)问题设计的启发性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中。教学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并真正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直观教具、文字材料、图表、实物或模型、实验、生活生产实际均是教师提炼问题的良好素材。如我们通过镁粉加入到氯化铵溶液中产生气体和泡沫灭火器原理启发学生学习盐的水解规律,通过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启发学生学习钠的性质,通过乙醇和甲醚的组成与结构启发学生学习醇与醚的性质以及同分异构,通过原电池原理启发学生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腐等等。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挖掘。
(4)问题的内容要求
教学问题应该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具有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导性。定向性是指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立意鲜明,符合教学内容。限制性是指问题宽度和深度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预期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结果,当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使问题的结果超出教师的预期,教师的灵活机动性也是很重要的。指导性是指问题设计是否有层次和关联性,以便于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如在盐的水解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原理,pH值等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测定氯化铵、醋酸钠、硫酸钠溶液的pH值,引导他们从原知识出发,分析、对比、联想、迁移,找出三种溶液pH值不同的原因,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
问题一:水的电离平衡是怎样的?酸和碱如何影响水的电离?
问题二:盐的组成有和特点?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如何?
问题三:他们溶于水后对水的电离平衡有影响吗?怎么影响?结果如何?怎么表示?
问题四:你能比较分析上述三种溶液PH值不同的原因吗?
问题五:试总结一下盐溶于水后的变化规律。
3、问题的类型
问题的类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何种问题,一般来讲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是指条件充分,目标指向性强,有固定的解题模式,答案确定且唯一的问题。而结构不良问题恰好相反,他的初始信息与目标信息都不明确,需要学生进行查找、分析、归纳、迁移,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样,结果也不唯一。相比之下,结构不良问题对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和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教材内容是严谨的,知识体系也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出现的问题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我们希望教会学生能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但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往往都是结构不良问题,所以有时我们并不一定要求问题百分之一百的真实和结构不良,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程度的真实性问题,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习过程。基于中学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教师对问题的开放性应注意一定的限度。
4、问题的来源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既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探究知识的一种手段。问题可是从实验中产生,也可以从实验中得到解决。所以实验往往是教师设计问题的出发点。实验中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困惑,对实验装置的疑问,对实验步骤的反思。如乙酸乙酯的合成中:为什么乙醇加入的较多?为什么硫酸最后加?为什么导气管不伸入接受液的内部?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吸收而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为什么导气管要较长?
化学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联系自然,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来设计问题。例如:你知道糖尿病人的血液和尿液含有什么吗?医生是如何进行检测的?我们带的变色镜为什么会变色?馒头为何越嚼越甜?铁锅为何喜欢长红斑?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为什么变黑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习兴趣浓厚,通过学习既使学生学有所得,又让学生学有所用。
教师还可以从课本的文字材料中挖掘问题。课本对于知识的描述往往是直接的,学生恰恰弄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是这样,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加深了巩固和理解。如在硫酸工业制备流程的叙述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黄铁矿在煅烧前要粉碎?反应物没有液体怎么要称沸腾炉?炉气为什么要净化?为什么要用热交换器?二氧化硫氧化时怎么选择了常压?为什么不直接用水吸收三氧化硫等?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重新提炼问题。练习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缺陷,教师要迅速对错误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重新获取正确的信息。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问,从他们的口中得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十分民主的课堂气氛,还要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的课堂既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的基本功要深厚,因为你随时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积极想办法,不断在课堂上营造出问题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他们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需要,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