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地理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融合人文与科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教学           ★★★ 【字体:
融合人文与科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教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镇海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以"人文、和谐、自主"为主要特征的镇海中学学校文化能够成为学生地理人文素养滋生的沃土,建立在学校文化平台上的镇中地理教学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更有利于全面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终身有用的地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学自身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两大显著特点,良好的地理教学又对我校学校文化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可持续的影响。

  关键词:学校文化 地理教学 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区域特征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理教育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对国际教育、环境与发展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①高中地理教育紧紧围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既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科学素养,又要求学生能将地理科学知识所具备的内在价值转化为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实用价值,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品位的精神境界。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观念、学时、高中教育现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科学素养是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师生的注意力也大都集中于此。而地理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努力,又无法通过一次考试、一份试卷来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最终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以"人文、和谐、自主、进取"为主要特征的镇海中学校园文化能够成为学生地理人文素养滋生的沃土,从而全面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终身有用的地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学自身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两大显著的特点,良好的地理教学又对我校的学校文化产生了积极地、可持续的影响。

一、学校文化对我校地理教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我校地理教学的人文化取向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重视地理教育的科学性,片面强调对地理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主体的发展。即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需求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的很少,使学生"只知地理、少知事理、缺乏人理"。而现代地理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在我校深刻的学校文化背景下,我们在重视地理教学的科学化取向的同时,更注重地理的人文化取向,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落实,通过挖掘地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地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唤起学生的伦理良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再到责任感的转变。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在考试卷上答出"人地协调、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之类的答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觉地抵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不良行为和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二)和谐是我校地理教学过程控制的基本准则

  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地理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这一点对于非知识性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至关重要,那种粗放地、机械的、硬邦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是无法让学生实现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目标的。在我校地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和谐是最基本的准则,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地理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自然、活泼的课堂导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时时融合等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固定程序。

(三)师生的自主精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武器

  自主精神是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自主精神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独到的处理、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富有个性与激情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在我们地理教研组,一般不会照搬别人现成的教案、教学方法、课件,我们会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需要和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确定最贴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对既定的思路进行调整。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针对学生对镇海环境的强烈关注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对镇海环境的现状分析、历史回顾和解决方法的思索,很自然实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途径等教学目标,学生也深刻认识到:认识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我们在学习内容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确定学习目标;更多地参与、更多地独立、更多地探究、更多地开放……当然,自主学习是相对的,绝对的是学生自主精神和自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还注意使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调控都保持必要地张缩力,以维持其平衡与和谐。

(四)强烈的进取心是可持续地理教学的精神支撑

  地理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小学科,有些地理教师认为自己反正不受重视,得过且过,地理课也往往局限于完成教材规定的知识传授。其实,地理教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正是这种危险的心态和做法!老套的教学设计,死板的课堂秩序,强迫性的知识灌压又怎能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重视地理呢!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学科,学生其实是有着很强的兴趣的。在当前的地理教学环境下,地理教师强烈的进取心对地理教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使我们在每一次备课中都认真探讨,不断改进,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积极组织每一次地理课外活动。由于我们对每一次地理教学活动的全心付出,使得地理课因为它的高效率、生动和实用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地理成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从而将应试教育的功利心对地理教学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限度。同时,教师的进取心也感染着学生不断地进取,学生的进取心使他们在遇到地理困难的时候,没有因为它与高考没有关系就放弃掉,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努力地解决它。因为师生强烈的进取心,地理成了"不为高考,而是为了我今后的发展"而学的学科,在我们这所"理科天下"的名校里,地理教学也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学校文化平台上的地理教学的实施

  在"人文、和谐、自主、进取"的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下,我校地理教学呈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超课堂"的组织形式

  网络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教学形式,它有着教学活动的跨时空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等显著的优点。但它的缺陷也同样突出:例如对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依赖,教学过程的不可控制,以及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规范性的矛盾等。究竟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课程标准),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将传统的课堂在场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有机整合于地理教学之中,形成了地理教学"超课堂"的组织形式。

  这种课堂和网络结合的"超课堂"教学,立足课堂,依靠网络优化传统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网络技术全面介入备课、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使教学突破时空局限,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实现异步教学,使学生享有真正的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其教学实施参照以下体系(如图):例如在《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教学中,我们以"超课堂"思想建构整个教学过程,使构思、备课、修改、课堂教学直到课后反馈等全部的"线",都在师生、人机的交互中延伸在网络的平台上。我们大约提前一周将简案公布在校园网的地理主页上,经过学生的跟贴反馈,发现了原设计的几个较大的缺陷: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远的距离,显得有些空泛;对事实谈的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等等。根据学生意见,我们在主页中推出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资料,如"金温铁路"、"渝怀铁路"、"我国铁路建设的八纵八横"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视角对信息进行筛选,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自由广阔的环境。以金温铁路、浙江省公路网、我国运河建设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事例为背景,在铁路、公路、水运三部分围绕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个大框架。不提"标准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在充满和谐、自主氛围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浓厚情感。课后,学生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发表在主页上的"留言板"栏,教师及时作出解答,解决了学生层次、兴趣参差不齐而导致的个性化的问题。课后作业(一篇小论文:"宁波市交通线建设之我见")也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的、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作统一讲评,而个性化的问题则通过电子邮件、面谈等方式单独解决。

  (二)遵循"活动"轨迹建构课堂结构

  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力度,我们尽量创设合理的活动,通过对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的组合设计来建构课堂。 例如在"季风的形成"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
   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季风的形成过程,更体会到了多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的巨大乐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涌现,激发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三)注重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目标除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因此,我们一直将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例如,在《地质灾害》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材料呈现--信息提取--问题研究(分为学生提问、问题整理、分组研究、成果整合等四个步骤)--问题拓展--发散与创新"的教学程序。除"材料呈现"外,其它步骤都是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步骤间的衔接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而自然的延续下去。该设计的核心思想在于使学生借助有关材料,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发现结论或规律性知识,自然形成对人地关系的新的认识。从而体验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方法。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进行防灾减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实现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健康发展的教育。

三、学校文化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实施。相比原来的的地理教学,新课程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而我校地理教学的人文化取向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谐的教学过程,师生强烈的自主精神和进取心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实施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说,在深厚的学校文化的长期哺育和影响下,我校现阶段地理教学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是,现阶段有些方面的做法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教师继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这又需要从学校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变革的力量和手段,通过对学校文化、新课程要求以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以下两个问题应该是今后研究探讨的重点: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每一次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我校现阶段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还局限在部分课堂、部分教材内容和课外活动上。如何恰当地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渗透到每一次地理教学活动中,是我校地理教师急待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们已开始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提出一个适当的问题(现象),然后就这个问题(现象)进行多角度地、深入地专题探究,以达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在《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单元教学中,根据媒体关于本地区老年人口状况的报道,我们设计了一个专题探究,以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线索对本单元三节内容进行整体处理:

  如何发挥我校师生和谐、自主的进取精神,使探究式学习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和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我们将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探索。

  (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地理实践和地理活动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即在地理课堂教学外,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进行教学,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其目标重在情意协调发展,强调实施过程的交往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尽管其目标和特征与我校地理教学长期的人文化取向是一致的,但限于时间、场所等各方面的因素,我校地理教学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思想潜力,多方面创造条件,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选择和组织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四、发挥地理教育的优势,促进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有着深厚底蕴的学校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理教学,而地理教学作为学校文化重要而又和谐的组成部分,也为学校文化的培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地理作为唯一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的载体。地理环境与人们生活环境的密切性,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等特征,都使她对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校文化的影响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冲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而地理教学能够赋予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文精神,每一次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的独特教育功能。野外考察、地理观测、地理实习、制图、读图等活动能赋予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联系大自然的能力素养;自然地理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风格各异的民居和民族服装,引发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的兴趣,养成尊重各民族并与之和谐相处的习惯;在地理活动课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地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人格、情感和态度等人文素养的关注与我校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因此对学校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地理教学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全球观念教育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地理教材涉及许多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内容,有利于承担环境教育的使命。例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地理思维的角度理解环境的重要性;从水、土、气及全球环境变化的角度,可以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中的全球观念;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区差异性特征,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地区性;通过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现状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命运,树立关心全球的责任感和伦理观。通过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如野外调查、讲座等,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实现全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从地理教学中获得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观念,可以加深他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将学校文化升华到全社会、全人类健康发展的高度上,从而实现学校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 1992年
《地理课程标准》教育部 2004年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钟启泉 夏志芳 2003年9月
《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 段玉山 2003年7月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